十年中国

作者: 漫读慢笔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20:49 被阅读0次

    《寻路中国》的封面是作者何伟与他的切诺基吉普车合影,如果你期待的是游记类书籍书在别处的洒脱和别致,还是去看某书APP吧。事实上这是一本以游记为步伐的纪实文学,传统纪实文学中作者通常是隐形人,而本书中的“我”始终无法被忽略,

    “在中国驾车行驶,常令我产生自己正在老去的感觉”;

    “当车辆进入驾驶训练场的时候,我真想俯下身去亲吻我膝下的单边桥”;“

    吃饭了吗?我问道,这是中国打招呼惯用的常用语,不需要进行回答。”……

    何伟用眼睛和感受力去书写他的旅程:中国人不自知的习惯和趋同性,每个个体的的活力和多样性,他自然又随意的出现,幽默、冷静,还有些许困惑和无助。

    何伟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他曾在1996年至1988年作为“中美和平队”志愿者在中国四川涪陵师专教授英文写作。之后,他以涪陵两年的生活和调研为题材,出版《江城》一书在美国畅销,就如他自己所说的“当美国人和欧洲人开始重新发现中国的时候,我的书恰好出版了。”很多美国青年开始学习汉语,《江城》是他们的阅读书目之一。

    此后何伟重返中国,成为《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并同时为各种杂志供稿。2001年夏天他考取了中国驾照,自驾去北方看到那些行将消亡的村子,在北京农村寻找到正在改变的事物,以及在南方旋转乾坤的景观,因此形成《寻路中国》的三个部分:城墙、村庄、工厂,亦或是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沿着长城,自东向西,何伟试图通过一座城墙和世居在墙根下的人们来重现中国的历史,这点和中国历史学完全背道而驰,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部名人传,和土地较劲的农民通常不会有笔墨,当土地变得脆弱不堪,或许逃开才是他们聪明的选择。何伟开着那辆从首汽租来的切诺基吉普车,穿过一个个小镇和村庄,邂逅过一个个鲜活的人,播放了一部没有导演的纪录片,当我们对片中的人物环境燃起兴趣的时候,何伟又将画面转向了他在中国农村的第二个家——北京北面三岔村。

    不过寻路之路并没有暂停,“汽车”依旧在山岔村这一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只不过换了一拨主角,可以明显看出何伟在这里投入了更多的感情:“一开始,我把这个村庄当作解脱之地,把它当成可以爬山,可以安安静静写作的地方。而现在呢,我来这里完全是出于别的原因。在中国,这个地方最让我觉得有回家的感觉。”他和房东魏子淇一家建立起超越房东和租客间的感情,他会为魏嘉(房东的儿子)生病奔走,借钱让房东渡过燃眉之急。而魏子淇记得他饮食的喜好像背诵祈祷词那样十分熟练,“他不喜欢吃鸡蛋,他不喜欢吃巴骨肉,他不喜欢吃豆沙。”这个描写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何伟见证了魏子淇一家从捉襟见肘到生活小康,就是他陪着魏子淇买到了第一辆车。

    听起来似乎又是一个大江大河改革年代中略带温情的故事,但,何伟没有被裹挟进三岔村大步前进的步伐里,他保持着局外人的清醒和记者的敏锐,他看到了中国人遇到的麻烦,把过去经验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是十分危险的:婚姻、孩子、教育以及精神世界。“中国和美国大发展时期有更多关键性的差异,当美国新兴城镇刚刚开始成型时,第一拨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银行家,还有他们的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候,当地第一份报纸已经刊印。”然而中国新兴城镇的开路先锋只有:由温州老板创办的工厂、建筑材料供应点和中国移动手机卡销售店。

    还是由一辆汽车载着何伟带我们走进浙江丽水,一座炸平山顶建设经济开发区、公路和房地产的南方新兴城市。在丽水,何伟看到了上层建筑的混乱,而这种无法理解的混乱似乎让他失去了幽默感,因为他在开车途中遇到麻烦再也不会像第一章那般,摘取了十多道中国交规考试试题,以此作为消解。高老板、罗师傅、陶家姐妹,这些创业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在那个快进的城市,他们之间的故事非常生动,也似乎在遥遥呼应那些逝去的村庄,令人沮丧又无可奈何,又似乎隐含着希望。

    当我们满腔热血的锐意改革,只为甩掉贫穷这顶帽子的时候,何伟清醒地指出:“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的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知道,如今,是否已经发展到了那个点上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ke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