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辅导一个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卷子。
那孩子做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我问她做完了吗?
“就几道题不会做了!”女孩怯生生地回答。
“拿来给我看看!”
看来试卷,发现有三道关于几何体积、容积的应用题空在哪里不会做。
有道题是这样的:
把一根长8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两截,表面积增加了1平方分米。求这个长方体木料有多少立方分米?
“那你快速地读一遍,并把题记下来,待会儿问你几个问题”
读过一遍题之后,我问她“题中告诉你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已知条件是‘长方体的长是8分米”和‘增加了1平方分米””,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问题是求“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那你联想一下,求长方体体积公式有几个?”
V=abh
V=sh
“根据第一个公式,能求出长方体体积吗?”
“不能!因为题目里没告诉宽和高。”女孩答道。
“那只能用——”
“老师,第二个公式面积也没告诉呀?”
“长方体底面积”是本题解题的关键。也就是解此题的底层逻辑思维的起点。
“来,你轻轻闭上眼睛,把题目在大脑里操控一下就会清楚明白了”
“首先 在大脑里浮现题中的长方体,”我运用影像学习法引导她。
“有长方体影像吗?”
“有!”
“接下来,将长方体锯两截。你发现,增加了几个面?”
“老师,我看到了,增加了2个面”她说道。
“那么,增加2个面的一共面积对应题中哪个已知条件?”
“2个面积一共是1平方分米。老师我知道了,1个面积就是1÷2=0.5平方分米了”
“说得非常棒!”
“老师,我会做了。谢谢老师!”
影像学习,其核心是“影像思维”。
影像思维,就是思考者在大脑里构筑一幅动态影像场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自我逻辑推演的思维形式。
世界上所有哲学家和理论科学家无不是运用“影像思维”的大师,而成就自己的所创建理论。他们常用的“思想实验”就是影像思维形式之一。
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天才科学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爱因斯坦、霍金……
大艺术家、文学家如达。芬奇、莎士比亚、泰戈尔、莫言……运用影像思维构思及运用影像语言写作的。
形象思维与影像思维的异同
相同点:都影像(或者说形象)
不同点:影像思维,充分运用影像(联想和想象思维结果是影像),进行“逻辑推演”的。而形象思维(只是在大脑里浮现形象)却不具备的。
如一道逻辑思维训练题——
一天,有两个人来到了一条河岸边想渡河过去。可是,河里只有一条船,而且只能坐一人。但两个人都过河了。
问这两个人是怎么过河的?
形象思维:可以在大脑里浮现形象(影像)一条河、两个人、一条船 、都过河的两个人。
影像思维:除了浮现上述影像外,还构筑了问题的动态影像场景,并且进行逻辑推演:
场景一、如果两个人在同一岸边,那么两个人是不能过河的。
场景二:只有两个人不在同岸,即在河对岸,那么,一个人划船到对岸,对岸的人再划过来——两人都过河到对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