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理性

作者: 墨子连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3-31 00:17 被阅读0次

    我们用理性工具对理性工具的训练方法加以分析,那么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理性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的具体回答,在《工具》篇具体谈到了,这也并不是本文要谈的重点,所以不再复述。本文的目的是谈训练方法,训练规律从来是由浅入深,所以我们先在大的理性分类中聚焦,聚焦到最简单的部分,也就是可以被作为工具的那一部分,逻辑。而逻辑有形式逻辑、辩证法、以及把决策者本身影响纳入分析的方法,当然最后一种方法还没找到学术名词,为了方便谈话,我就杜撰一个,因为主体客体合二为一所以叫他“合一法”,这又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无必要,可以另找机会谈。这其中形式逻辑最简单,因为他对事物做了高度抽象,他的假设是我们暂时不考虑事物在时间轴上的发展,只分析一个时点的画面,这样就容易很多,这种抽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模式,对于细节过多的事物,切入的方法就是忽略那些次要的细节,而把主要细节拿出来加以分析,例如经典力学中把物体抽象成质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我们有了清晰定义,首先训练的是形式逻辑能力,也就是假设事物静止的分析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对训练做出一个合理的预期,所谓预期,就是希望投入多少资源从而获得多少收获。先谈收获吧,这里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先谈坏消息吧。坏消息是,工具理性并不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这个工具的唯一用途是去排出那些明显的错误,至于能够排出多少错误就要看你对工具的使用能力了,但不幸的是你无法用他排出所有错误,这也是这一工具自身固有的缺陷,这一点在《工具》也谈到了。那么好消息呢?好消息是,在人群中只要你能够使用理性工具排出少部分错误就可以出类拔萃了,因为人类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普遍较低。造成这种低能的问题不仅存在于训练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认知层面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有工具理性的存在,少数人知道存在但被迷信遮蔽了眼睛,认为能够使用理性工具的人必然是天才,必然有天赋,自己则没有这种天赋,这在《天才》一文中谈到了。所以,剩下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工具理性,并且认同这种工具的使用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掌握的,所以如果你读到这里并认同这个观点,你已经摇摇领先了。谈到这里,再多谈两个现象,一个是所谓”聪明“,一个是“智慧”。人们用到这两个形容词时总是散发着宿命论的腐朽味道,似乎觉得聪明和智慧只能够是天生的。而实际上,聪明只是快速运用理性工具的表现,而智慧则是深刻运用理性工具的表现。当然,如同下棋一样,虽然也有快棋赛,但是真正被认可的还是正常的比赛,想得深要比想的快更有价值,所以智慧是真材实料,聪明只是金玉其表,所以聪明也经常在前面加一个“小”叫“小聪明”。

    最后一个预期的准备,我们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如同训练任何运动技能一样,入门是最难的,因为大多数技术动作都是你之前所不习惯的,例如羽毛球的高远球、乒乓球的攻球、唱歌的发声位置等等。理性工具的训练也是一样,在没有建立这种习惯之前,他一定是与以往习惯相冲突的,习惯养成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预期准备这一部分谈了这么多的原因,入门无捷径,唯有提足蹬。

    1、入门第一步,学会给自己提问题。“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之一,也就是对问题中或者假设中的概念给予清晰的定义,这是使用理性工具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那么如何定义呢?定义实际上就是给概念分类,这也是形式逻辑最根本的特征,任何不明确的概念都是由于包含分类过多导致的。例如,你喜欢吃水果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定义水果,苹果是水果、猕猴桃也是,有人喜欢吃苹果但是猕猴桃过敏,所以这个问题对于他而言是没有办法直接回答的,所以通过把水果进行分类之后,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阶段切记不要参与辩论,即便是正规的辩论比赛,大家辩论的方法通常也只是针对辩题中定义不清晰的部分展开,当然很多辩题中有很多隐含假设,如果一个话题中所有的定义都是清晰的,所有隐含假设也都被明示并且其定义也是清晰的,那么他也就无法成为一个辩题了。利用定义不清晰、或者隐含假设等等把对方驳倒,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容易引入过多细节使得问题复杂化,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活动,不论是对参与者本人还是对于观众而言。再深入些,辩论的劣根性,在于对理性工具的错误使用,正如前面谈到的,理性工具的用途是帮助你自己排出错误选项进而做出不存在明显错误的决策,所以辩论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理性工具应该用于努力发现自身推理的错误,而不是他人推理的错误,理性工具最终的产物也是自身的决策而不是他人的决策。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爱好者,应尽量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辩论,就像象棋大师不会去钻研江湖残棋一样。当你能够针对每一个问题中的关键概念进行清晰定义时,这一阶段就算及格了。

    2、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也就是弄清楚目标。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主要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之前谈到的“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缺少明确的定义;那么另一种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要不要跳槽?对于功利问题,不妨就直接进行功利性分析,跳槽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多赚钱,唯一的难点在于短周期赚钱和长周期赚钱这个问题上。那么不妨计算一下,跳槽一年内可以赚多少,3年、5年可以赚多少,当然周期越长涉及的假设条件越多,可以自己在纸上或者用excel表格写一写,把各种假设条件都列明,看看在最好的情况下和最坏的情况下跳与不跳赚钱的差异是多少,如此就变成了简单的比大小,问题就简化了。当然,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幸福感等等不可量化的概念,那么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技巧把这些定性概念转化为量化概念加以比较了。当前的中国处于比较充分的市场机制下,市场机制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货币对商品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既然有了这种现成的量化方式,我们不妨就用起来,把所有功利问题的目标都用货币,也就是用钱量化出来,这样取舍问题就变成了简单的比大小问题。当然,这个方法只能解决功利问题,或者一个问题中的功利部分,至于非功利的部分,要留给价值判断去解决,这在《价值判断》《美》中都分别谈到了。如果对于任何问题,都能够找到其中的功利部分,并能将其量化时,这一阶段就及格了。

    3、当你持续问自己“是什么”和“为什么”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种方式逐渐成了自己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之后,也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就好像玩魔方,起初看起来千头万绪无处着手,当你掌握方法并且成功还原几遍之后这种迷茫就消失了,因为未知的范围缩小了,剩下的也就是3个公式的问题,大不了背下来就好了。当然,一件复杂事物在深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特殊情况,这是必然的,因为起初为了顺利的切入,我们把问题抽象的太过简单,忽略了其中很多细节,当对简单模型熟悉了之后,我们就需要补上这一课,把被忽略掉的细节逐渐加回来。如同魔方还原会遇到不常见的形状一样,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正规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带有隐含假设的问题。例如,不知道哪位混蛋想出来的妈和老婆掉进水里先救哪个?而这类问题通常令人难以回答的原因就在于,其隐含假设本身并不成立,例如上面这个问题的隐含假设是老婆和妈只能救一个,进而的隐含假设是妈和老婆必然有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么类比一下,这个 问题就相当于吃饭和睡觉哪个更重要?这个答案恐怕所有人都能够回答,就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所以,理性工具进阶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找到隐含假设,并且对隐含假设进行分析及定义。如果能够找到所有问题当中的隐含假设,这一阶段就及格了。

    4、发现并排出伪问题。首先要建立这样一种认知,并不是所有使用疑问形式的句子都是真正的问题,很多疑问句实际上是伪问题,也就是伪装成问题的病句,这类问题无法回答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本质上并不是问题,这种伪问题究其根本,问题仍然出在假设上,即假设是错误的。比较容易分辨的一种是明目张胆给出错误的假设,最常见的就是假如当初类的后悔药问题;还有一种不大容易分辨的,是隐含错误假设,最常见的就是二元论问题,例如,某某是不是好人?这里面的隐含假设是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没有第三个答案,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把复杂问题过分简单化造成的伪问题;最难分辨的是在隐含错误假设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其他复杂问题的问题,例如,上帝是不是万能的?这个问题不但隐含了上帝存在这个不可知的假设,同时又引入了复杂的宗教情感问题,所以无论如何回答都会引起争吵最终不欢而散,另外政客们通常利用大众不够理性容易恐慌的弱点制造这类话题,例如,如果中国所有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美国人怎么办?这些问题发展的方向往往不在问题的本身,而是引向了恐慌和情绪,这正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缺陷也是最经常被无耻政客们利用的缺陷。对于伪问题,正确的应对就是不回答,或者指出这是个伪问题所以无法回答,或者干脆对提问者敬而远之,很多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回答。当你能够发现所有伪问题并且能够合理应对时,就可以成功进阶下一阶段了。

    5、以上环节熟练掌握以后,对于理性工具的使用而言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标准动作,接下来就会进入更多的细节中去,技术动作需要反复打磨,各种常见的定式套路要逐步熟悉,这个过程正如我们训练运动技能一样,过了快速的基础技术习得期,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反复迭代反复打磨的精进期。第一个需要打磨的还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分类问题。对于一个概念,可以有成千上万中分类方式,这些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维度不同,但是一个好的分类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没有遗漏,二是没有重叠,三是均衡。例如,给颜色分类,可以分为灰度色和彩色,这样涵盖了所有颜色,两种分类间也没有重叠,两种类别的体量相当。但是如果分成红色系与非红色系两类就不大好了,因为显然非红色系的体量要更大,至少灰度这一分类就是一个大类别,其体量与彩色系相当,因为所有彩色都可以用对应的灰度代替从而形成黑白画面,而现在却包含在了非红色这个类别中,这样分类就显然不均衡了。有的时候,为了更全面的分析问题,我们通常需要不止一种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就对应了问题的不同维度,有时我们甚至需要对维度再进行分类,从而确保分析问题的维度既没有缺失也没有重叠,并且维度的分类也是均衡的。当然还有维度的维度,以及更高阶的维度,都是同理。当我们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做出两个以上维度分类的时候,那么对于“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毕业了。

    6、对于工具理性的使用仍然存在很多较为常见的谬误,就好像象棋里面的布局定势和布局陷阱,虽然我们不可能全部了解,但是了解的越多,下棋的水平也就越高,对于工具理性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谬误包括了“稻草人谬误”、“归因谬误“、“滑坡谬误”等等,这些谬误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隐藏较深,尤其在很多谬误交织在一起时,容易引起混乱,对于工具使用过程中的谬误要格外留神,时刻提醒自己,在对一切问题做出决策前审视结论是否存在谬误。正如下棋的定式一样,各种谬误层出不穷,永远不可能穷尽,所以遇到复杂的谬误时,还是要靠基本的提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方法排出他们。

    7、最后也是最终的问题会出现在“为什么”。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在分离出功利目标之后,剩余的部分往往权重大于功利目标。例如,要不要结婚这个问题,在一切功利目标之上永远高悬着爱情这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任何功利目标与爱情相比恐怕都不足挂齿,所以这个问题的难度就来到了价值理性层面,当然,即便对于价值判断而言,工具理性仍然是我们用来形成价值判断的主要工具,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正如我之前谈到的,是排出显而易见的错误,进而筛选出不那么错误的结论,如此反复筛选,直到再无能为力为止,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比工具理性的领域更庞大而且大多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会在《如何建立价值观》一篇中谈到。

    训练并使用工具理性应该具备这样一种认知或者精神,那就是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推论始终都存在着缺陷,而自己努力的方向正是通过理性工具找到并排除这些缺陷,以至于使得缺陷逐渐减少,尽管即便缺陷再少也不可能达到完美。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能正确的使用工具理性去发现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发现他人的问题;去证明自己是错误的,而不是文过饰非,为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或者强词夺理。发现自身的错误要比发现他人的错误更难,因此也更了不起,所以发现自身错误,承认并改正它,这才是理性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训练理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li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