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2年,12年,一个轮回矣。
金融危机是可怕的,但可怕在哪呢?很多人可能又是一知半解的,以下便带你复盘金融危机到来对各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危机何时到来,但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
一、对借款方——损失和保证金的螺旋效应
1.螺旋效应(Loss Spiral)
损失的螺旋效应是针对杠杆投资者而言的,对于由于资产价值下降而使资本净值受侵蚀的速度快于资产总值,从而影响融资流动性。也就是说,投资者本来压力20万借了100万,但资产价值下降,原本20万不值20万了,比如只值10万了,投资者按杠杆就只能借到50万而已了;原本100万的资产,投资者得抛出50万,而且你抛售、我也抛售,供过于求,资产价值又要进一步下降,这就是螺旋效应可怕之处。
2.保证金螺旋/资产估值折扣螺旋(Margin Spiral/Haricut Spiral)
保证金/资产估值折扣会进一步强化损失螺旋。当保证金或资产估值折扣提高时,意味着杠杆率下降,投资者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抛售更多头寸以降低杠杆率,所受损失进一步被螺旋放大。
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信贷紧缩,银行将极度“惜贷”,提高保证金和资产估值折扣。更高的保证金和资产估值折扣迫使杠杆率降低引发更多的资产出售,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961273/3eea7c0baa8da77f.jpg)
二、放贷方——贷款渠道的放大效应
当放贷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时,就会收紧放贷。我们具体讲两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和预防性借贷。
1.监管中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大多数贷款由银行充当中介,从而也由银行承担审核贷款的责任。然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银行有可能不负责的放贷,道德风险也就由此出现。
2.预防性惜贷(Precaution Hoarding)
当贷款人担心他们可能会遭受暂时的冲击时,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预防性惜贷。此时,银行将不是对贷款审批过宽,而是过度监管,即便信用记录很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将得不到贷款。虽然此时正是企业最需要资金渡过难关的时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金融危机中很多中小企业最后是死于银行之手的原因。
事实上,由于道德风险与预防性惜贷的存在,微小冲击通过贷款渠道也会被进一步放大。
三、金融机构的挤兑效应(Run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挤兑现象是指当银行出现经营问题时,每个存款或投资者都有动机最先从银行提现,从而引发了“挤兑现象”。
挤兑现象的产生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如果银行的经营恶化是由于其投资项目盈利产生了问题,那么存在这种情形下,先提兑者将先拿到资金,而后提兑者将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
第二,如果银行的经营恶化是由于融资流动性所导致,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满足流动性需求,银行不得不以低价变卖其长期资产。由于资产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这将侵蚀银行资产,后提兑者还是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
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投资者均有动机最早去银行提兑,这就会引发一连串的抢占行为,给社会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四、网络效应
虽然以上分开叙述了借款方与放贷方放大冲击的机制。然而现代金融市场极为复杂,大多数金融机构往往同时既是贷款者也是借款者。现代金融架构是金融债务相互交织的一个网络,这就会产生网络效应,一个微小的冲击也将会通过网络迅速放大并传播。
最后,我想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961273/e746cca75f66514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