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泽·巴尔达耶夫/绘
01
巴尔达耶夫,全名为丹泽·谢尔盖耶维奇·巴尔达耶夫,1925年出生于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乌兰乌德市,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从事民族史志编纂工作。
1935年,他的母亲去世,在随后而来的大清洗中,父亲成为“人民的敌人”而被逮捕,遣送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服苦役。十二岁的巴尔达耶夫孤身一人,被送进了孤儿院,这里的孩子都是与他一样的“政治犯”子女。
巴尔达耶夫在孤儿院长大成人。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于1943年参军,赴前线作战。卫国战争结束后,他与被释放的父亲一起来到列宁格勒(现在的彼得堡),先是当消防员,1951年进入列宁格勒的克里斯蒂监狱当警卫。1957年进入高加索的一所警察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警官。
1962年,巴尔达耶夫在劳改营的工作照由于职业原因,巴尔达耶夫工作岗位不断变动,使得他走遍全苏联各个集中营,直到1980年以克格勃少校军衔退休。
晚年的巴尔达耶夫与囚犯在一起巴尔达耶夫擅长绘画。由于长期在监狱工作,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集中营和囚犯的内容。从1948年到退休,他绘制了3600多幅画作,记录了苏联各集中营惨绝人寰的情景。
在巴尔达耶夫服役期间,这些绘画只能偷偷地在私下里进行。一旦被当局发现,他不仅会从看守沦为囚犯,甚至还可能丢掉性命。1988年,他把这些画作送给了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巴尔达耶夫在2005年去世。2004-2008期间,他的三卷画作出版。关于古拉格的这卷绘画作品,是在2010年出版的,收录了他的130幅作品,笔者只选取了这本画册中的一小部分。
巴尔达耶夫的绘画往往会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它反映出苏联古拉格的残暴程度,与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并无二致。
02
古拉格——这是关于庞大的劳改营网络体系的总称,它曾经遍布整个苏联地区,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摩尔曼斯克到沃尔库塔、到哈萨克,从莫斯科市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
在字面上,“古拉格”意为“劳改营管理总局”。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拉格”一词不仅表示集中营的当局,而且表示苏联的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其形式和种类无所不包:劳动营、惩罚营、刑事犯和政治犯监禁营、妇女营、少儿营、临时难民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古拉格”代表着苏联镇压体系本身,它有一套被囚犯称为“绞肉机”的程序:逮捕、审讯、用没有取暖设施的运牛车押解、强制劳动、毁灭家庭、常年流放、过早及无谓的死亡。
古拉格在沙俄时代就有先例,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存在于西伯利亚的强制劳动队。当时它已具有现代特征和较为常见的形式,这一形式在俄国革命之后几乎立即成为苏维埃制度的组成部分。
针对真实和指控的敌人而采取的大规模恐怖行动是革命的要素之一,从一开始,在1918年夏天以前,革命领袖列宁就已要求把“不可靠分子”监禁在主要城镇之外的集中营里。一批贵族、商人以及另外一些被定性为潜在“敌人”的人遭到正式监禁。到了1921年,已有84座集中营分布在43个省份里,大部分用于“改造”这些主要的人民之敌。
从1929年起,集中营有了新的意义。那一年,斯大林决定利用强制劳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在人类几乎无法居住的苏联北方边远地区发掘自然资源。
也是在那一年,秘密警察开始掌控苏联的刑罚系统,一步步地使全国的劳改营和监狱脱离了司法部门。在1937和1938年大规模逮捕行动的促进下,劳改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三十年代末,在苏联12个时区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找到劳改营。
与一般人所认为的正好相反,古拉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并未停止发展,而是经过整个二战期间以及四十年代的持续扩张,在五十年代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个涉及成百上千万人的大规模强制劳动体系,劳改营在斯大林死亡之后也就不复存在了。尽管斯大林毕生相信古拉格对于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然而他的政治继承人却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劳改营是落后的原因之一,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投资。斯大林死亡之后,他的继任者开始陆续解散劳改营。三次重大反抗事件和许多规模较小却同样危险的类似事件先后发生,对加快这一进程的速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劳改营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发生了演变。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初期,有些劳改营被重新设计成为用来关押新一代民主人士、反苏维埃的民族主义者以及罪犯的地方。
尽管劳改营的寿命与苏联本身的寿命一样长,尽管成百上千万人有过劳改营的经历,然而,直到不久以前,苏联集中营的真实历史还不为人们所知晓,或者说仍然知之甚少。即使是上面列举的简明事实,也还没有进入民众的意识之中。
押运劳改营
艰险劳役
迫害与污辱
酷刑拷打
死亡是常态
古拉格的女性
观图阅史:目录
网友评论
谢谢小乔文友来访。
人道乎,天道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