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头条上看到一个问答,问为什么中国只崇拜悲情的英雄?记得以前听袁老师讲历史时,也提出过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成立吗?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分层吧。在广大的民间,流传的更多的的确是那些功败垂成的英雄的故事更多一些。但是在那些特殊的阶层里,这些悲情英雄的故事,更多的确是警醒的作用。
但是,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所谓,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性,万事万物也都有阴阳两面。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是平等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确是有分层的。
文化的平等性是,只要自己家里的条件够的上或者自身的上进心能克服一切困难,谁都可以学习文化,无论是报着何种目的去学习,先得说有的学,可以学。
文化的分层确又是真实存在的,首先个体智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学习同样知识内容,但是能吸收和理解的程度却不一样;其次,情商的高低决定了把文化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再者,就是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具有即使具有同样文化程度的人的起点有高有低;而一个人成年后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困境的应对能力,就是检验自己所知所学的成果的时候了;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你一生中所遇到的启蒙老师和帮助你树立社会价值观的老师是至关重要的!!!所有一切的综合条件,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以及在成功的路上可以走多久!
回到之前前的话题,为什么中国文化当中有着“悲情英雄”的情结。在聊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件事,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权本位的社会。既然是权本位社会,那么必然会有掌权的特权阶层;那么与其相对的就是普通大众。
其实,准确点说”悲情英雄“的情结,应该是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两个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悲情英雄“,项羽和岳飞,他们俩个人在权利的争斗中都是最后的失败者,但是却在民间得到了最大的同情与歌颂,这个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从正史中去读的时候,却读出了人物的另一面。比如,项羽在文学作品里是一个一身豪气却又多情的英雄;但是在正史当中,你却看到了他的刚愎自用和野蛮粗暴。他不听范增建议杀死刘邦,不是因为他侠义或者善良,而是他自视过高,根本看不起刘邦,觉得刘邦根本没有和他抗衡的能力;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是不适合权利斗争的。 他攻下咸阳之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姑且不去问他是抢完再烧,还是只是烧掉……也不说什么环保意识了;就一个问题就说明他野蛮和残暴,他难道不知道水火无情,他不知道火势蔓延会祸及无辜百姓?相比之下,地皮流氓出生的刘邦,攻入咸阳之后却能秋毫不犯,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他做到了!其实,刘邦比之项羽最高明之处就是在于,刘邦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刘邦能称雄天下,肯定是个相当聪明的人,聪明人最聪明的地方不是认为别人都是傻子,而是明白自己擅长干什么和该干什么。岳飞的悲剧死其实是注定的,但是兔死狗烹真的没啥关系(因为和他同时代的抗金名将真的挺多的,而且成就也不比他差)!而是岳飞干了两件极不明智的事情;岳飞多次上书让皇帝立太子,这是一个武将的大忌;而他因为皇帝的申斥,两度撂挑子,更显出了其政治斗争水平的低下。
其实,我个人觉得,项羽和岳飞的根本死因都是,他们都去做了自己不该做和不擅长做的事,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中国有一句老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解释出来 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确是一个事实。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权本位的社会。虽然同样是读书学习,但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人和事的理解都会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项羽,对于普通大众他是英雄,但是对于权利打交道的人当中,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越接近权利的中心,项羽就越是一个应该引以为戒的人物代表;岳飞就更是如此了,虽然他是一个有功的武将,不世的名将,但是对于处于权利中心的皇帝而言,他必须死,并不是因为怕他功高震主,而是岳飞在权利的角逐当中他越界了!说白了就是岳飞同志没有认清和摆正自己的位置!
中国人是因为同情弱者,才敬仰和崇拜他们吗?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可能大家都不太能接受。是因为占多数的普通大众是不可能理解权利争斗的套路,这个离他们太遥远,他们看到的只是”英雄末路“时的悲情,会生出一股兔死狐悲的感觉,所以他们愿意把更多的同情给予这些”悲情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