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诅咒

作者: 蛋壳小花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2:35 被阅读12次

    希思兄弟在他们的《Made to Stick》里,提到过一个概念——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的诅咒,就是当我们知道了某件事情以后,就想象不出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

    当我们想要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

    这时候,我们就像被知识“诅咒”了一样。

    越是高深、复杂、细分的知识,诅咒越是严重。所以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之间交流,往往会出现分歧很大的情况。

    这种分歧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双方在给出观点的时候,早已默认很多前置的假设、前提还有事实对方都已经知道并认可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领域和领域之间专家们交流起来,并不能收获太多东西,更多的时候,都在相互反驳和争吵。

    除非是同一领域内,或者很相似的领域内,大家有非常相似的共识,这样知识的诅咒才会小很多。

    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专家和专家之间对话时,不论他们领域是否相同,他们都不会过多的解释,因为对专家来说,贸然解释一些初级问题,会存在羞辱对方的风险。

    但是,不同领域之间专家都是非常牛逼的人物,为什么就不能通过交流,在专业内获得一切启发呢,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呢?

    丹尼尔·丹尼特想了一个办法——找到一群低于他们层次的新手,或者门外汉来充当观众。

    他在大学里找了一群本科生,这群本科生对于这些领域都是萌新,所以初始的认知都不会太高,然后让这些专家们一个个上去讲他们的观点和思想。

    一方面本科生们知识层面比较普通,专家必须把观点的细节逻辑给讲明白,另一方面对于专家来说,像本科生们解释一些非常愚蠢的萌新问题,不会存在侮辱的风险。

    这时候站在边上旁听的另外的专家,就能开始真正的了解讲台上的专家的思想是什么?从而获得启发——“原来这才是你想说的啊?我明白了!”

    学术界的沟通交流方法,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借鉴呢?

    每一个人之间,因为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脑子里的价值观和信息量的不同,沟通起来也天然存在诅咒。

    这种诅咒,也就是佛家所谓的认知障。

    这种障碍让我说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变得非常的艰难,因为有太多的认知陷阱在里面,你脑子里想的是A,经过你表达方式的限制和修剪,出来变成了B,对方听了以后选择性的截取了一部分变成了C,经过自己理解加工后变成了D。

    从A,到D,鬼知道信息经历了什么?!

    这种沟通障碍,是否也可以用丹尼特的方法呢?

    当然可以,这让我想起了写作里面的10岁法则,尽量把一件事情讲的让10岁的小孩子也听得懂。

    就像丹尼特让专家给本科生讲述观点一样,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情准确表达成10岁小孩子正确理解的样子,那么沟通障碍就会少很多。

    这就像从A-B-C-D里,你把B和C和D都进行了简化加工,让对方降低了接受的难度,自然而然这个信息的接受面就会更广。

    为什么故事吸引人,为什么段子好听,为什么短句和小逻辑更受欢迎?除了契合人性喜好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上千年来被验证了的,能够绕过认知障的表达方式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诅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pn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