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一样,都喜欢过一个人

作者: 苏倪塔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0:56 被阅读931次

    文/昂融、苏倪塔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那个人是同性。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在画图时给我妈打电话闲聊解闷。2015年11月的一个晚上,我又在通宵画图,我妈在国内上班。聊了几句对未来的规划之后,她问我“你近期准备给自己找个女朋友吗?”我有点激动,想了想,抖着声音说:“其实我有对象,是个男生。”短暂如死一般的寂静之后,她像变了声地说“你在开玩笑吗?”我知道,她迫切地希望听到肯定的答案。

    但那声“是的”,我说不出口。

    图片来自网络

    从小我就隐隐觉得我跟其他小伙伴不太一样。虽然也玩机器人、小汽车,初中时也跟大多男生一样偷偷地追了谈了几个女生。那时说不上来哪里不一样,但是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一直存在。初三的时候,无意中看了一部同性恋的电影,我突然发现原来男生也是跟男生在一起。从那时开始起,我隐隐地明白了我为什么不一样,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性取向。然而当时没有人教育我应该如何面对性取向,我告诉自己那只是我对性的好奇。自我否认过一段时间后,也慢慢接受了。

    高中先后谈了两个男朋友,跟其他的同性异性学生情侣也没差,虽然成天提心吊胆防爹妈防学校,但总体来说,那种小打小闹的生活也还是挺开心的。我将有男朋友的事告诉了我的好朋友们,但是对爸妈守口如瓶。即使从小到大我跟我父母走得很近,无话不谈,但因为周围没有出柜先例,我不知道如何开口。

    我的大学在洛杉矶。这是一座充满自由平等的城市,你做什么都没人认为你“怪异”,更没人有时间功夫搭理你。在国内因为担心爸妈发现、藏着掖着的我,在这离家这么远的城市,就再也没有隐藏我的取向。

    说到底,我是幸运的。我的父母很开明。出柜之后我们谈过几次,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圈子乱,受歧视。我如实地告诉他们我在洛杉矶的真实生活状态之后,他们就没再担心。最开始我妈希望我暂时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她的朋友们。她并不是因为无法接受我的取向,而是担心公布了之后的扑面而来的社会舆论压力。处在十分保守的环境下,她担心周围的人打着“关心”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打探我的隐私、打着“同情”的名号评头论足她的家庭。对呀,她的儿子都喜欢男生了,不能生娃了,再怎么优秀都不完美了,当然要同情。她一边不安着我会被人看不起,一边默默支持着我的选择。她盼望着我这辈子能开心快乐做自己,却又忧虑着如果公开支持我会加重以后我在国内生活的压力。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我带我对象回国,刚开始的时候我爸妈会称他为“同学”,相处得有些生硬。但几天之后,我妈用她差劲的英语跟他聊的不与乐乎,还执著地教着武汉话。毕业之后我们又谈过一次,她说,如果我想要公开我的取向就公开吧。这是我的事,应该我自己做主。于是在今年,我开始大大方方地在朋友圈里发图。在很多人眼中我是个“不孝子”,自己做完选择后在国外“逍遥自在”,却留父母在国内饱受周围的人的非议。

    和许多中国同性恋故事相比,我的很平凡、很平静,但有时候普普通通才是最好的故事吧。也许我会一辈子都呆在美国,可以选择两耳不闻国内那些耸人听闻的同性恋报道。作为同性恋者,我不在乎得到谁的认可或者支持。我喜欢谁只与我有关,我存在的意义也不需要谁来判定。但另一个也我很愤怒。社会认为我给父母带来痛苦,但是却不知道是他们本身才是痛苦的来源。所以这一次,我要替我的父母,和那些在背后默默承担着非议的父母们问一句,我们做了什么,你们才要用那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甚至是我们的父母?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一名学生,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也可能已经为人父母了,但对于同性恋群体,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当我们在微博上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的时候,你可否想过无意中伤害了多少人?

    以下文章内容包括:

    图片来自网络

    - 性取向是自然还是培育的?有可能被治疗改变的吗?

    - 不公开的同性恋者,在心理和生理上会遭受怎样的罪?

    - 在中国,为什么大众对同性恋容忍度很小?

    - 作为家长、教育工作者或者大众,如何支持同性恋者?(尤其是如何传播正确的心理和性健康知识)

    1.性取向是自然还是培育的?有可能被治疗改变的吗?

    关于同性恋是自然或培育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科学理论。它可能是遗传、后天、也有可能是两者的共同影响。但无论是自然还是培育的,外界的强力矫正都是违反自然规律和法律的。

    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对同性吸引只是因为对他们的好奇罢了。虽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同性恋是对同性有性吸引力的,而不是单纯在审美上觉得同性对自己有吸引力。审美吸引力与性吸引力的区别也就导致了同性恋是几乎不可能被改变的。

    上世纪80年代,南京脑科医院医生鲁龙光就首创了心理疏导疗法。对于“性变态患者”,他认为可以采取“疏导心理治疗”方法,先通过刺激物让“患者”兴奋,然后给他们注射药物让它恶心呕吐,达成恶性条件反射。但这种方法除了让同性恋者身心疲惫,收效甚微。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同性恋、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中删除,世界医学标准从此不再认为性倾向本身是疾病,也不需要“治疗”。但由于相关信息没有广为普及,许多人仍然认为同性恋是可以在后天被改变的,这也是当多数中国家长听到孩子是同性恋之后,依然选择要把他们送进医院甚至精神病院“治疗”。但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偏向,不是病,如何被治疗?

    如果你本来是个异性恋,喜欢异性女生,可是现在要“被治疗”成喜欢同性男生,这样是否合适?所谓基本人权,是不分国籍、性别、 民族、肤色、宗教、语言、年龄、性取向等,我们都应该平等地、 无差别地享有我们的人权。

    摄影师卧底同性恋治疗所:用强奸矫正同志。图片以及故事来自搜狐http://www.sohu.com/a/145217127_828813                                           

    2.不公开的同性恋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会遭受怎样的罪?

    在生理上,不公开的同性恋者会遭受到几乎不存在的性教育和医疗保健。加上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让他们更加容易暴露于性病和艾滋病毒。更糟糕的是,因为不信任医疗系统和害怕被发现同性恋的身份,就算暴露在各种病毒下的他们也不敢寻求医治。

    在心理上,隐藏同性恋者的身份会让他们觉得不被社会认可,被朋友孤立,与父母渐行渐远,甚至最后迷失自我。这会导致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的混乱。许多男同性恋者在父母的压力下选择与女性结婚,使得同妻(同性恋的妻子)生活在社会边缘,遭受冷落或者家庭暴力。在这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下,有的人还将这种对性的抑制转化成更为疯狂的性行为和扭曲心理。

    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同性恋者不存在任何心理疾病,但不正确的社会导向确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例如现在随处可见的“中学生被霸凌后跳楼”、“42岁码农被辞退后跳楼”等社会新闻。当读到这类事件时,大家会不自觉的谴责起主人公自身的问题,但忽略了这些人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果不是在这个社会生活,你觉得他们的故事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地理决定论”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能产生一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为减少此类悲剧,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要对青少年同性恋进行早起的引导和教育。

    3.在中国,为什么大众对同性恋容忍度很小?

    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对“家”、“孝顺”、“传宗接代”的文化、一胎政策,加上社会上对性的压抑和甚至扭曲的理解使得大众很难接受同性恋者。

    儒家思想强调男女有别,而且还注重家庭的和睦和“香火”的延续。孟子提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指的就是如果你没有孩子,就等同于你不孝。他很巧妙地将“家庭”、“孝顺”、“传宗接代”联系在了一起。儒家思想能流传至今固然有它的可借鉴之处,但我们重视家庭或者是尽孝道的方式难道只是传宗接代吗?所以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中国,不难看出为什么社会是对如此对待同性恋群体了。有意思的是,与儒家相比,道家对同性恋的容忍度要稍微大一些。道家虽强调阴阳两极,但它也提倡要遵从自然规律,尊重个人意愿。

    加之从1980年起,一胎政策直接导致传宗接代的“重任”交付到一个人身上,加大独生子女的压力,造成了这一代出生的许多同性恋者背负着“绝后”的名声。现在由于对出生率下降的担忧,中国现在的二胎政策更加不会宣扬同性恋。

    同性恋的故事在中国野史或者正史里的描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极度开明的明朝,上至皇帝、下至平名百姓都弥漫着一种“嗜男风”(男同性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大量文学描述中看出当时开放的性生活状态。这说明了同性恋并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从古至今都存在,没那么可怕,更不是“妖怪”。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挑战,现在看来,这是这是不是他们的借口呢?是不是我们在借着“传统”的名义去打压我们不认同的同性恋文化呢?所以既然被我们认为是“传统”的古代人都能够理解、接受并且乐在其中,咱们现代人为什么对同性恋这么抵制呢?

    图片来自网络

    4.作为家长、教育工作者或者大众,应该如何支持同性恋者?

    大众对同性恋的理解和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改变我们对同性恋的误解和迷思,然后逐渐扭转身边人对其的刻板印象、并且关心身边同性恋者的生理和性健康。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

    第一,多多了解同性恋者。当你越来越了解这个群体,你就自然的不会对其表现出“异类”的眼神。用同理心、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充沛的知识解开对这个群体的误解。

    第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了,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妖魔化”同性恋者。反之,当孩子问你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爱是不分国界、年龄、性别的,并且保持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心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

    第三,在目前国内缺乏对同性教育知识的普及下,请注意身边同性恋朋友的心理健康和性健康。事实上不只是同性恋者,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性知识。每年因为不知道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而患上乳腺癌,或者因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必须堕胎的女孩子们不计其数。只是对于同性恋者来说,除了知识的不平等,他们大多还面对着医疗上的不平等。

    除了之前提到的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健康的引导,作为家长或老师还要向孩子们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AIDS)的正确认知。一定要告诉他们要保护好自己和普及正确的性行为(比如要用套)。而且并不是感染上了HIV就一定会患上AIDS,只要通过正确的治疗,HIV几乎是可以被医治的。例如,暴露前预防治疗(PrEP,又称pre-exposure prophylaxis)可以通过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从而达到预防艾滋的目的。但目前PrEP在中国的推广还收到很多的阻力,例如价格过高、没有配套的定期检查、不匹配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等。

    第四,你可以通过媒体、参加同性运动、向教育局提出修改或增订教科书来公开支持,让其他人听到正确的、有力的声音。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或者哪个时代,都曾有过所谓的“主流”群体要来剥夺其他种族、性别、宗教人群的权利,例如以前裹小脚的中国女人、奴隶制度下的黑人、或者是被英国压迫不允许有自己宗教和语言的爱尔兰人。但他们都通过不断的努力为他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奔走着,最终得到了自由。对于同性恋也一样,我相信随着中国制度越来越开明和完善,更多的人会听到理性的声音、加入我们的阵营。

    说到底,一个人喜欢谁,真的只关乎两个人。对我来说,无论舆论再怎么不公,社会再怎么反对,都不如听到一句我爱的人对我说一句,“我想跟你一起一辈子”。这样就真的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你一样,都喜欢过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qu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