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说起来真是惭愧得很。这本经典之作已经跟随了我十多年,却一直没有细细品读。直到这次叙事者推荐了这本经典。
我从书柜里找到它,开始翻阅。书中提出的"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都反映出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本位”。
01
关于“全身心投入”。“将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关注学生本身,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了解儿童对某一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是怎样的,而后以行动通过教学机智表现出来。
在机智的表达中,我们必须让教育学的理念贯穿全身,我们的行动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智。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词汇“躬身入局”。孩子们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他们本身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也有不同的思想。要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收敛起成人世界中的世俗成见和观点。
可日常中司空见惯的却是成人在成人的世界里,作为教师的成年人依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怕每天都和儿童打着交道。但世俗的观念中,儿童的想法太幼稚,不成熟,都是不合时宜的,常常受着成年人的支配。儿童,成了多数成年人无法理解和走进的对象。
所以,作为成年人的老师,要真正的喜欢儿童,才能真正的弯下腰来,“躬身入局”,体验儿童的体验,感受儿童的感受。
夏丏尊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02
关于“机智”。什么是机智?词典上的解释是脑筋灵活,能随机应变,指当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智慧反应。
机智运用得够巧妙,则事情便能处理得宜,难题均可迎刃而解。
范梅南认为要想将机智变成一套技术或技巧、以便在需要机智的情境中连贯地可以预测地行动,这是不可能的。
从教三十多年,我想说的确如此。教育的情境千变万化,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情境。我们的孩子每一天都在生长,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他们都是新的。
老师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机智”,运用凭着经验而形成的“智慧”去反应和行动。这需要老师在不断重复的教育情境中积累。
比如,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心智的熟悉。同样一件事,看一下相同年龄的孩子眼神,就可判断他的心思。同样一道题目,相同年龄的孩子一学到这里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些老师在不断重复的教学中可以预先作出判定。
范梅南先生又说:“教育智能与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智慧与机智不同于技能与习惯,然而它们像一群体现技巧与习惯的星座,已经成为第二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已经成为什么人,我们能够感知、理解和做什么。”
机智是智慧的意蕴,智慧是机智的积淀。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专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研究它,探索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