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清心写作训练营想法
“通感”与文学欣赏——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12/90

“通感”与文学欣赏——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12/90

作者: 怒放的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18:33 被阅读198次
    好友翠平摄于杭州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这段话便是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开头。你会发现,他把声音、视觉和感觉融合在一起,用短短的几句话营造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

    “通感”指的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常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众所周知的还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那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清香与歌声,嗅觉与听觉,原本是两个通道的感觉,在这里被文学的想象打通,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顾城的这句诗,也是借视觉和味觉的贯通,让表达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联觉”则与“通感”不同,原本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多存在于家族中,有遗传成分。具有联觉能力的人,所获得的不是头脑里的想象,而是真实的感觉。联觉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交错活化”所致,亦即原本两个分离的脑区互相引发对方的活性。

    因此,联觉是与生俱来的感觉能力,只有少部分人有此体验。而通感则是借助思维的修辞手法,人人均可使用。两者从产生到体验,都是截然不同的。

    这就像作为一门学问的心理学,需要专门学习,而心理作为一种现象,无需刻意学习,人人皆有体会。学习心理学的好处之一,是为了解人性,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具体到观看电影,欣赏文学,都多了一个支点。而心理则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可以觉知体验。

    我最初对文学感兴趣,是源于儿时要好伙伴的影响,美好的友谊催生出对文学朦胧的热爱,其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爱上了摘抄,读书凡是遇到好词好句好段落,都要记下来据为己有。随着成长,阅读的范围在拓宽,文学让我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到大千世界的包罗万象,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多变。

    因为有了文学,对世界的认识会变得多姿多彩,善良与邪恶,崇高与卑劣,勇敢与怯懦,诚实与欺诈,欢喜与悲壮,平凡与伟大,不再是空洞洞的概念,而是活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伴随阅读成长起来的,是不断饱满的内心世界,虽身处狭隘,却能神游无限。

    假若没有文学的启蒙,很难想象要如何细腻地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轻松地培养共情的能力,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奥秘,清晰地看到生活的多样性。更不用说,文学所唤起的内心的情感,对伟大的崇敬,对远方的向往,对生活的感悟,等等......

    文学欣赏需要综合能力,除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丰富的感受力、想象力,对美的鉴赏力,生活阅历及对人性的理解力以外,还需要不凡的见识。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荷塘月色》时,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篇课文,按照考试的套路,一番肢解,或许在头脑上完成了识记和理解,却在心灵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现在想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最近,利用等车、等人的空隙时间,断断续续在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总是惊讶于罗曼・罗兰的细腻描写。“这些生命初期的日子在他脑中蜂拥浮动,宛似一片微风吹掠,云影掩映的麦田。”这样优美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在李老师介绍通感之前,只是觉得这些句子想象力非常惊人,却又极其贴切,知道通感的概念之后,再回过去读,感受又不相同。可见,见识确实能拓展人的视野,而视野会影响感受的深度。

    好的文学,是作者身心灵三位一体的表达,想要尽可能多的GET其中的信息,阅读者也需要身心灵全方位的修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感”与文学欣赏——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12/9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sj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