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被圈在家里,一天三顿饭,顿顿少不了,尤其有“民以食为天”的一位,“人是铁,饭是钢”的一位,搞得我经常有一股无名业火直冲脑门,还不得发泄。
我小时候不知从哪里读过一段文字,说是《山海经》里记载有“罗汉果”,吃了人全身变绿,会象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就永续不用吃饭了。后来一方便,我就买了本《山海经》赶紧翻找,结果找遍全书,也没发现有罗汉果的记载,只在开篇的《南山经》里说:(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这不哄人吗?韭菜能管什么事?也不知谁想象力这么发达,还扯上《山海经》。
后来我又寻觅罗汉果,还真给我在南方出差找到了,不过一看它那模样,我知道它肯定不会有啥神异功能,从此我就一心盼望有人研制出可以代替食物的药片来。但是在药片研制出来之前,我还得忍着不耐烦做下去。
既然做了,忍不住得瑟一下,所以最近老在朋友圈里晒饭,估计不少人都暗地里骂我:“烦不烦,做得不咋滴,还不停地晒……”
经过这段观察,我总结了下,朋友圈晒饭和不晒饭的都是什么人呢?
晒饭的有两类:
第一类是特别小资情调那种,做出来美得花一样,再加上后期拍照光影处理,简直象个美梦一样,圈里有几个做烘焙的姑娘,经常晒出图来,让我这种时常对吃觉得可有可无的族类,眼里冒小星星。
第二类就是不常做饭,手艺尚可,做一回就觉得劳苦功高善莫大焉,不晒晒就觉得愧对自己,我大致属于这一种(大笑)。虽然要做什么不见得做不成,但做饭大多时候不是我兴趣所在。每天快到饭点,都要做会儿心理建设,然后一咬牙一跺脚,跟个壮士似的一步跨进厨房。不过一跨进厨房的门坎也能随遇而安地做下去。粗茶淡饭,总要做得色香味差不离才能下咽,花了心思与手工,磨磨唧唧做出来了,吃是一重喜悦,晒是另一重喜悦,多点收获总是好的。
不晒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从不下手做饭的,这一类以坐等饭菜上桌吃了撂碗就撤的大老爷们居多,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看清自己吃了点什么,但一天三顿饭准时准点,象上班、上课一样,虽然未必知道吃得是什么,但绝对一顿也不能少,就跟那种坐在教室里,满脑子灵魂出窍的学生似的,一节课又一节课的上,他们是一顿饭又一顿饭的吃,反正自己不动手,自然没有发的积极性。
第二类是成天山珍海味满汉全席的,恨不得半夜钻被窝里捂着嘴吃,怕露富呀,当然不敢发不愿发。
第三类是社会做饭的中坚,他们一天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四天在厨房里做饭,这一类以女性居多,她们认为做饭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饿了就吃,到点就做,做饭已经成为她们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做多了手到拈来,蒸三大锅馒头不带发怵,切十斤面条不带手软……反而没有那么轰轰烈烈的情绪了,在此我要向这些勤劳贤惠的女同胞们深切致敬!
我晒饭还有一重意义,现在总有人在教别人:要做个没有情绪的中年人,要做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好像一到中年就得佛了,否则就是没出息,不成熟,但因为以前的工作关系,也因为社交媒体的发展,可以认识、见识许多不同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反而是他们,直人快语,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其中有一个说:我很享受我现在处在情绪里的状态……不由会心一笑,因为我也很享受,而且我发现一个人保持情绪,是保持年轻状态的秘诀之一种,所以想说就说,想晒就晒。当然别人可以想看就看,想不看就不看。
谁活到中年,还不知道点世故,但有些世故与成熟,永远都不要学会,做一个老气横秋老于世故的中年人,是多么无趣啊!
图片为最近部分晒过的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