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性哲学比起来,这一历时六百年的时期中的哲学家可能显得不够深刻、复杂和敏锐:这是一个哲学衰退的时期。
Ⅱ.哲学家们首要地只关心苏格拉底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Ⅲ.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们认为问题的答案要求理解幸福的本性,但他们关于幸福的概念不如亚里士多德的那么精密而微妙。伊壁鸠鲁主义
Ⅰ.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幸福就是快乐(享乐主义),他的这种理解要求一种欲望理论。
Ⅱ.真正的幸福是满足必需的自然欲望,避免无意义的欲望,过节制而简朴的平静生活。
Ⅲ.对快乐的一种消极定义:快乐就是无痛苦。
Ⅳ.引起不幸的主要原因:对死亡的恐惧;但并不存在死亡:我活着,则无死亡,而死亡来时我已不在。
Ⅴ.伊壁鸠鲁的哲学被后来的罗马追随者们败坏了,这些人强调暴饮暴食、肉欲主义和淫逸放荡。斯多葛主义(特别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
Ⅰ.接受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观点。
Ⅱ.一种特别的知识导向人类的德性和幸福。
Ⅲ.为获得这种智慧,哲学家们控制那些使人对俗世的需求产生疯狂的情感和欲望。
ⅰ.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不动感情的禁欲主义的冷漠。
Ⅳ.这种智慧的内容:一个人必须使自己的意愿等同于自然的意愿,人们发现自然的意愿是实在的一个神圣计划。
Ⅴ.一个人必须欲宇宙之所欲。
Ⅵ.在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得到恰恰为其所欲的东西,产生一种纯粹的自由和幸福的状态。
Ⅶ.一旦所达到的这种状态受到了威胁,那么人是有理由自杀的。怀疑主义(特别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Ⅰ.怀疑主义者们怀疑几乎所有宣称有知识的论断,将知识严格地限定在感觉材料上,而在一些人那里,感觉性的知识也被拒之门外。
Ⅱ.否认知识的可能性的目的在于:阿塔拉西亚,即心灵的不受干扰的平和状态,一种特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包含对判断的悬置。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普罗提诺)
Ⅰ.一种神秘主义形式的柏拉图主义。
Ⅱ.可以通过一种超理性的洞见获得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这种洞见是和太一的迷狂的结合。
Ⅲ.认识论:太一不可致思,也不可言说,因为语言(因而思想)只能把握线段比喻的下面三级。
Ⅳ.本体论:某种形式的泛神论。
Ⅴ.在线段比喻中看到的实在由太一流溢(或反映)的不同层级所构成。
Ⅵ.概述:基督教在这个时期出现在世界上,在其为得到思想上的承认而与哲学展开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新柏拉图主义来构造其哲学论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