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
“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
先给朋友们分享一下野马效应,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
野马效应,一种来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来源于对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和野马之间互动的研究。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蝙蝠,专门靠吸动物身上的血维持生存,而野马正是它们的目标。
之前人们认为,有一部分善于奔跑的野马正是因为被蝙蝠叮咬,才会丧命。
但之后动物学家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蝙蝠所吸的血量并不致死,野马真正的死因来自于自己的暴怒。
在被蝙蝠咬伤后,大多数野马急于摆脱蝙蝠,而不断狂奔,最终疲劳致死。
从以上“野马效应”可以看到,因微小的刺激而引发情绪失控,做出过度激烈的反应,也会伤害自己或他人。
01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情绪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研究,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
我们首先要了解情绪的特征:
情绪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累积性,一个是转移性。
1.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为别人的一点点小事紧抓不放?
看上去你是对当下的这件事有很大的情绪,实际上是身体里你从小到大累积的所有相关的负面情绪,作用在这一件事情上。
这就是情绪的累积特征。累积的越多,作用的就越明显。
2.为什么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孩子做了一个破坏性事情,还能将它当作好好引导的契机,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了同样一件事情,你却火冒三丈?
表面来看,是孩子惹你发怒,是孩子的行为导致,但实际上是你把在其他人事上承接到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这就是情绪的累积作用。累积的越多,转移的也就越多,孩子不过就是背锅侠。
了解了情绪的特征后,我们就要在生活中觉察,如果你生气了,告诉自己,这是我体内所有累积的生气在表达,而不是当下这件事情真的值得这么生气。
如果你莫名对家人有强烈情绪,也提醒自己,我可能把自己累积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对方身上了。
当你能觉察和转念,就可以更客观、更清醒、更快速的从被负面情绪裹挟的状态里出来。
02
走出负面情绪的四步黄金法则
第一步:看见情绪,保持觉知
要看到(感知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如果是愤怒的情绪,就清醒地看到“我在愤怒”;如果是恐惧的情绪,就清醒地看到“我在恐惧”;如果是悲伤的情绪,就清醒地看到“我在悲伤”......
刻意练习“看见”的能力,因为刚开始我们也许是生气了好一会了,才意识到自己在生气,也许是发了脾气才意识到自己在愤怒。
在看见的那一刻停下来,表示我看见你在生气,看见你在愤怒,就好了。
第二步:物理分割,恢复理智
心理学上,有一个十二秒效应: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时间只有12秒,过了这个时间人会恢复平静。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挨不过十二秒,会立刻说出或做出后悔的事。
那么,在这个十二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告诉自己:莫生气,莫生气,即使火发的再大,也解决不了问题。
闭上眼睛,做5个深呼吸,深深的吸气,吸到极致,再缓缓的吐气,吐出身体内所有的负面情绪,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如条件允许,尽快离开现场。如果条件不允许,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离开现场,去到了让你心情开阔的地方。
做物理分割,可以暂时隔断自己的情绪。等让你失控的12秒过去,你情绪已经稳定下来了。
第三步:接纳情绪,合理发泄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产生情绪是本能。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的: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会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防御机制。当你看见它的时候,不抗拒,接纳它,感谢它对你的保护。
如果觉得体内有不好的情绪,告诉自己:有情绪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来也有狮子吼。
你可以有发泄的方式,如跑到开阔的环境大声喊出来;也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被子摔枕头;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发泄你的情绪。
第四步:非暴力沟通,正向表达
等情绪相对平稳下来,可以尝试与对等沟通。沟通时,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更理性的表达方式 —— 正向表达。
比如你以前跟孩子说:“你怎么老是把玩具搞得乱七八糟?下次看你怎么找到它!”
你可以换成:“儿子,我相信你能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你更容易找到它。”
你发现了没,正向表达的主语是“我”,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你”。这样的沟通才能良好的进行下去。
当我们都能卸下疲惫,安放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看见它,读懂它,接纳它,它自然会离开。
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的路程也许很漫长,但只要开始,就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