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讲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部分讲的是,在80年代,郎平作为国家队的一份子,在教练的要求下下苦功夫训练,最终夺冠。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教练从一开始就对队员猛灌鸡汤,打着女排精神的旗号对队员施行近乎虐待的训练,而在最终赢了之后,人们都举着火炬出来欢呼,整个社会都处于狂欢状态,仿佛是国家打了一个大胜仗。可以看出,这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这个年代的女排精神,既让我们怀念,也让人心酸。
第二部分讲的是,在短暂的辉煌期之后,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与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相遇,并遗憾落败。在自己的地盘、自己的队伍被自己的人打败,民愤亢奋,郎平遭受众多非议,被骂“叛徒”。后来,郎平便辞去了美国队教练职位,而中国女排也是因为各种原因一蹶不振。
第三部分讲的是,趁着郎平回国参加队友葬礼的机会,陈忠和向她发出了橄榄枝,然后郎平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主要是施行几点改革,一是施行大国家队,战术更加灵活可变;二是引进专业指导,训练更加科学;三是让队员答题,诸如你为什么打球,以此淘汰一些并不热爱排球的队员;四是郎平不再像80年代那样魔鬼训练,而是告诉队员打球并不是全部,该谈恋爱就谈恋爱。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冠,影片戛然而止。
其实,上面说这是三个故事并不准确,而是一个故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似充满热血和激情,却也只是故事的背景,第二阶段是整个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而第三个阶段则是这部影片的核心部分。全片不动声色地通过小细节的对比、暗示来辩证看待“女排精神”。这也就有了全片最重要的一句话:
“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我们在80年代为了夺冠付出了太多太多,就仿佛这场比赛是象征国家荣誉、人民利益的战争。但是这不是,这只是一场体育比赛而已呀。我们之所以会把一场比赛的输赢看得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我们要用这场比赛的胜利来证明国家实力和尊严。这样的担子放在几个女排姑娘身上也太重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背景,才有了郎指导的大刀阔斧改革。她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她是在那个年代吃过苦的。她告诉队员,比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你们既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也要成为优秀的人。她一直鼓励着队员以轻松愉快的状态、以热爱的心态去面对每场比赛,而不是带着压力和责任。在以往的中国队比赛中,取得亚军都是失败。而郎平则在传输一种态度,就是取得冠军并不是体育比赛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成长。片中有段对话就是:
郎平:你为什么打球?
朱婷:为我爸妈。
郎平:再想。
朱婷:成为你。
郎平:那你就搞错了。
这也正是陈可辛导演厉害的地方。影片中或许有各种引发争议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不失为一部好影片。他准确地切入了“女排精神”这个政治正确又充满鸡汤概念,以另一种辨证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新时达的女排精神。它不再只是热血、努力、拼搏,而是融入了关爱、策略、人性化等全新元素。队员不再是一个个争夺荣誉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努力、要拼搏,但是同时也要有理想、有生活、有情怀、有人情味、有情趣、讲科学、讲策略、讲方法。不要过于在意一时的输赢,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只有内心强大了,才是真的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