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全球化的进程逐步迈进,各种问题逐渐暴露,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各种问题的冲击下人们不禁又开始了对人的思考,人究竟来自何方,去往何处,人究竟怎样才能被称之为人?人们又开始了思想思想的狂潮。
在西方哲学的瓶颈逐渐显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哲学,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也真的响应了关注它的人们,给了人们希望。
在中国,很少有像《资本论》这样的大规模的、系统的这种哲学著作,而更多的是像《论语》这样的,内容较零散的,语录体的经典。
这给人们研究中国哲学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单从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来看,《论语》中就在不同的情况下,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乍看之下,显得十分琐碎,而且难于理解,仔细分析后,却又可以惊讶的发现这其中有许多联系。
也有人根据这点认为中国的哲学,不应该被算为哲学,至少不是系统的哲学,是落后于西方哲学,只能算是名人名言的东西,只不过这些名言稍微带点哲思罢了。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想法的荒谬,以及中国哲学经典如此零散的必然性。也正是这种零散典籍的存在,佐证了中国哲学在我国古代比西方哲学在西方民众间更具有普遍性。
这么说的原因在于,中国不同于西方,并不存在像马克思,康德这种以哲学家为职业的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学问,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人把哲学家当作一种职业,哲学所讲的是成人之道,是每个人都要去学习,都要去研究的,只能算是一个副业,人们在工作之余,学习生活时去探讨有关哲学的问题,这和西方的哲学发展以及当今社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中国哲学著作比较零散、琐碎的现状。
中国古代教育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如果说大学是成人之学的话,那么小学就是启蒙教育阶段,“详训诂,名句读。”这是中国古代启蒙课本《三字经》对小学教育的描述,作为一本儿童识字教材,《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孟子哲学的核心之一——性善论,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深入人心的程度。而且中国哲学以儒家哲学为支柱,而儒家是一个文士的集合。所谓文士就是现代所说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研讨哲学问题时,往往认为简单的文字难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哲思,于是就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要表现的思想更加磅礴复杂,以至于我们在研读这些经典时对一句话产生了多种理解,增加了我们的阅读难度,但这也在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