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做语言类的自媒体到现在,我在这个问题上特别纠结:我如何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教别人去学习。
为什么一定要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
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叫伯克希尔,他有让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让人选择他的公司。他说,我自己财产的98%以上都在这个公司,我们的钱会放在一起。这也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奉行的哲学,投资经理人和客户的利益绑在了一起。他的哲学让我思考,要解决一个问题,只可能你在这个问题之中。我遇到了学习外语的问题,别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好有意义的。当然,开始思考语言学习的问题的时候,巴菲特还没有出现。
对于一个偶然学习新语言的我来说,我身边的朋友、老师、学校并没有回答我心中的疑惑。我又比较执着于得到答案,所以要自己去解惑,最后决定要把这件事情好好做。久而久之,我发现了我的身份的尴尬。
在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做外语相关的事情时——去告诉别人怎么学习时,我从学生的状态装换到老师的状态。学生,是一个探索(或者摸索)的状态,老师是一个走在前面的带领的状态。这是一个等待、被动、被引导,到行动、主动、做引导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我选择继续探索而必须做出的,要做一种自我引导。
那么巴菲特怎么办?
我的意思是,巴菲特说要当一个很好的基金经理,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绑定。那么很明显,老师和学生的利益是有冲突的。
老师和学生是有冲突的。
比如我要写一篇文章纠正口音的文章,体现为我如何在实验性经验之上且又要在严肃的指导性意见之下,不能是一个经验式的陈述也不能是一个严格正误的引导.....
有个用烂了的比喻,说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这个其实是国际化认可的比喻。园丁,要浇水、除虫、除草,要维护一园子的花。而花朵呢?大概是努力活着,努力长大,努力受到园丁的关注。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而学生,是寻找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老师是要回答,但是老师的回答,可能阻止学生的追寻。而老师不回答,学生又缺乏引导。老师看的是一个园子的花,而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这一朵。
或许应该这么说,这种矛盾不是老师与学生的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教与学是有天然冲突的。教学一体,这就是一组矛盾体。
如果这样想,巴菲特的话可以换个方式理解。
他说的利益统一,讲的是立场的统一,并不只是身份的统一。也就是说,一个老师其实未必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要是他没有被自己的身份驱使。这个老师可能还没有照顾满片花园,只是在天天打瞌睡。
请问:
一个走在最前面的学生,他(或者她),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呢?
2019.04.07
V atchengduwewor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