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做家务的时候,手在动,脑子里却想着明天的安排.....
诸如此类的场景,想必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像这种做着A想着B的行为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小差或分心的行为。也许我们会觉得一心二用还挺好的,但事实是它会给我们增添许多烦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为什么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行为呢?作者告诉我们,分心走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得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由于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由此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也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为此,要想防止分心走神,让自己的大脑不被潜意识所左右,那么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
比如书中提到的,可以采取收回感受,回归当下的举措,助力自己养成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
毕竟只有身体感受才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也暗示着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当我们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时,我们的烦恼也回慢慢减少,精力也会更加旺盛,情绪就回更加平和,身体也会更加柔软,思考也变得更加深入.....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其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