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父亲因为肺部感染在江城同济住院,第一次亲历这些,什么都摸不清楚,一时有些手忙脚乱。办理完入住手续,母亲急着赶回老家给父亲收拾衣物,我下班后急匆匆的打包了汤品饭菜和水果赶往病房。
那是一个四人间,父亲的床位是进门的第一个,我看到他精神还算不错,心里默默松了口气。
隔壁2号床的是一位瘦弱的老爷爷,闭眼躺在雪白的病床上,戴着氧气罩,呼吸粗重。身边围着一男一女两个年龄相仿的中年人,都小心翼翼的用毛巾在为老人擦汗降温。
再往里面一点的3号床也是一个年龄相当的老人,静静的靠在病床上,神色木然,不发一言。
我急着去给父亲买生活用品,交代了几句就出了门。
2.
第二天母亲从老家赶回医院,白天留在那照顾父亲,晚上在我这做好晚饭送过去,再回来休息。我看到母亲每天往返奔波,想到父亲布满针孔的手背,心疼不已,却无能无力,只能尽可能的帮她分担一部分。
晚上睡觉前,母亲总是喜欢碎碎的诉说病房的琐事,2床的爷爷高烧几天之后已经退烧了,他真的是好福气,两儿三女,各各都孝顺又细心。不怕脏不怕苦,每天给老人洗洗换换,按摩喂饭,几个儿女换班照顾,没有一个人抱怨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羡煞旁人。
听了母亲的话,我对那位病床上的爷爷充满了好奇和敬佩,因为在这五个优秀的儿女身上,他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3.
中国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所以在农村一直有一种很传统的思想认为儿子越多,老了越有保障。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床的老爷爷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住院这么久,照顾他的一直是自己的小女婿。大儿子把钱一甩就不管了,二儿子是个完全不沾事的甩手掌柜,小女儿照顾毕竟不方便所以派了自己的老公来。
然而,小女婿心中也是不平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整天都不和老人说一句话,每天就负责把医院定的餐送到老人手里就不管了。更离谱的是,第一个晚上小女婿自己住在医院的病床上,而生病的老人却在走廊过了一夜。
第二天知道这件事的医生大发雷霆才避免了老人继续睡走廊的厄运。
老人有儿有女,每天却像个透明人一样安静的呆在病房,不和任何人交流,那花白的头发和病号服里发黑的衣角,让人感到一阵酸楚。
相当的年纪,两床紧邻,一边是儿女绕膝,情谊拳拳,一边却是无人问津,苦涩难挡。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4
在和2床爷爷儿女的闲聊中,一位朴实严厉又睿智淡然的父亲形象跃然而出。
三个女儿早已为人母,但是这么多年,爷爷从来不允许女儿说一句婆家人的不好,即使有矛盾也是让孩子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因此与三个女儿的公婆关系特别融洽,一大家子亲热的不得了。
这一家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是养育的子女儿孙却都是良善而又孝顺的。
很多时候大家评价一个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总是喜欢用孩子的学历来证明,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哪家的教育有多么成功,教出了几个名牌大学生和几个博士的夸赞。但是学历的高低真的能够完全决定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吗?真的能够让长辈晚年无忧,老有所依吗?
5.
母亲有兄弟姐妹5人,其中大舅和二舅在那个年代就考上了985和211的名校,因此他们一直是外公的骄傲。父亲有兄弟姐妹4人,都没有上过大学,只有父亲高中毕业之后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高考,直接参加了师范考试成了一名教师。
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外公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都走出了小村庄,他的晚年应该就是含饴弄孙,悠然自在的。但是事实是,外公去世前卧病在床的那一年,主要还是靠着70多岁的外婆佝偻着背脊忙碌,靠着母亲每天下班后熬汤煮粥的伺候,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孩子或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因为顾及自己的小家庭,疲于照顾。
外公一生刚正倔强,大起大落,但是晚年却没有找寻到真正让他安心依靠的人。
对比来看我更喜欢父亲这边的氛围,虽然都没有特别富有,但是兄弟姐妹之间亲亲热热,每一次的相聚都欢乐不已,让人留恋。
所以,老有所依靠的是什么,不是孩子的多少,不是孩子的学历有多高,不是孩子每个月可以赚多少钱,而是他们对你有多大的孝心,而是在他们心里亲情所占的比重。而这些都是由年少时你对他的教育决定的,或者说一个家庭的家风决定的。
在家庭的教育中,很多人把学习成绩的取得当成评判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导致成年后,事业心进取心超重的他们亲情淡薄,而这一切都会在晚年回报到你的身上。
家之本在身,家有善教,则儿女贤善。
老有所依,我们靠的正式这一份“善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