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曾摆过一年多的地摊,现在回想起来,还很留念那段快乐的时光。
不过,我摆的地摊不是为了自己挣钱,而是和单位的团员青年为了筹集团员青年的活动经费,所有参与摆摊的人,都是义务劳动。
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设有团支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组织生活不健全,几乎没有组织团员青年开个会,更不应说搞活动了。
后来,单位党组织重视了团的工作,根据团员人数,申请成立了团总支,我被选为团总支副书记,负责团总支的日常工作。
当时,我们单位经营亏损,单位行政上拿不出钱来支持共青团的工作。当我们在报刊上看到有单位的团员青年通过各种途径自筹经费开展团员青年活动的信息后,我们几个团干坐在一起商量时,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
很快就想出因地制宜,组织团员青年销售报刊,挣取酬金,解决团员青年活动经费的想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民学习热潮高涨,出版发行业也很旺盛,报刊销售市场看好。
我们邮局的团员青年去摆摊销售报刊又有先天的优势,既能为团员青年的活动挣得经费,又能增加扩大报刊销售企业的报刊零售额和销售收入,同时还能方便群众购买报刊,满足市场需求,还为单位报刊零售闯出一条新路来,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我们把想法跟单位领导汇报,得到领导赞同,并协调报刊发行部门,很快就为县局团支部开设零售报刊专户,根据我们的需求增加报刊零售的要数。
没过几天,我们要数的第一批零售报刊到货,县局团支部就组织团员利用休息时间去销售。
刚开始,我们是到县城的街头摆个地摊,虽然每次也能卖出一些报刊,但由于县城流动人口有限,加之我们单位营业部也设有专门的报刊零售窗口,销售量很有限。
后来,我们想到了县城的汽车站,那里流动人口相对多,而且大多是乡镇来县城办事的,对报刊的需求会强一些。于是就组织无班的团员轮流去汽车站候车室门前摆了个地摊。
刚开始生意不错,车站方听说我们是团员青年义务销售报刊,加之当时我们到乡镇的邮件全部是通过他们的客车托运到乡镇的,所以也很支持我们,默认我们在候车室外摆摊,还允许我们拿着报刊到候车室叫卖。
每次去了都能卖出10多份甚至更多的报刊,大家心里好高兴好满足的,每次摆摊的团员回来,进传达室就向大家报喜,今天销售了报纸多少份,杂志多少本,销售金额突破几十元。
但好景不长,有些私人商贩看到车站方允许我们摆摊,而且报刊销售不错,前来车站门口摆摊的不断增加,不但减少了我们的报刊销售量,也影响了车站正常的营运秩序,很快站方不允许在车站周围摆摊设点,我们只好放弃车站这块报刊零售的黄金宝地,另寻出路。
后来,我们又想到了学校,先是到县城里的几所中小学,然后逐步扩大到县城周边的中学,如县一中、职业中学,这里都是高中学生,还有青年老师。这两所学校离县城有点距离,师生到县城不方便,他们对报刊的需求更多一些。
那时我们单位的投递员和机线员都配有工作用自行车,我们每次都是利用下班后或周日下午的时间去摆摊,也赢得学校师生的欢迎,经常在每次收摊时都有师生来问我们下一次什么时间来。
在学校摆摊,我们就会选择学生喜爱的青年报刊、学习辅导类的报刊。我印象里,那时的《青年文摘》《中学生数理化》杂志和《语文报》是最受欢迎的,销量最好,几乎每次带多少去就能卖多少,一份也不会剩余。
所以,我们每次去这些学校都有不小的收获,最多时一次能卖出100多元的报刊,相当于我们三四个青年员工的工资。
由于报刊销售形势看好,参与摆摊的团员青年也越来越多。很多团员已不局限于参加团支部组织的摆摊活动,主动与自己的亲朋好友联系,向他们推荐、销售报刊,把这项活动的范围延伸到了全县。
当时,我负责团员零售报刊的领取和发放,我的宿舍也就成了报刊仓库,经常堆满了待售的报刊。那时,全局团员青年一天的报刊销售额有时比营业厅里的报刊零售台销售额还高。
我们的做法也得到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多次在全县职工的电话会议上表扬、推介我们的经验,从那开始,一些乡村投递员也带着报刊到学校、厂矿企业单位去销售。
当年底,单位累计给团支部结算的零售报刊酬金就达1000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有了活动经费,团支部就举行了全局团员青年的联欢晚会,还组织团员到农村乡镇春游,表彰优秀团员也有了奖品。
后来,由于单位服务的改善和提升,县城的报刊零售业务实行全面承包,单位效益好转,每年都能给团组织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领导让我们不再摆摊零售报刊。
一年多的摆地摊零售报刊经历,让当时还没有什么市场意识的我,学到了不少营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更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
【齐帆齐微课 第259篇 1836字, 累计416867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