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认知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
不断修炼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会逐渐优化无意识的行为,将其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也就是明确了解自己的每个想法、信念背后所坚信的东西。
再然后,我们对事情、现象、问题的解读就会变得更加经得起验证和推敲。这就是逐渐靠近理性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37bb39c777ad374e.jpg)
认知不足,将影响我们的行为、情绪、看待问题的角度、处事及沟通方式等等,认知几乎是认识和参与一切的基础。
提升认知,则需要持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找到那些一直阻碍自己认知发展的思维模式。
常见的错误思维、也就是非理性思维的行径:
凡事都会用必须和应该作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事准则,这样做只会陷入无尽的痛苦,认为自己什么都控制不了;
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后,再去分析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将其判定为事实;
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唯一的一种,且一定能解决。
这样思考的人通常不会给自己留退路和选择的余地,认为定下的目标必须要完成,否则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这些错误思维的具体问题包括:
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处处针对自己、带着消极滤镜看待问题且只会给出消极的结论、把没有任何证据支撑的主观臆想当作现实去看待、认为责任和过错都需要他人来承担、常常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杞人忧天、通过攀比来评估自己和他人的个人价值、对自己认为的不公平感到愤怒和怨恨、事后诸葛并常常沉浸在“如果...那么...”的句式中反复后悔曾经的决定。
这一切不成逻辑的错误思维,都会使人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消极。
所谓焦虑,不过就是人们在还未看清现实时所产生的、被无限放大的恐惧。
因为不确定会发生什么,所以宁愿相信未知的糟糕的,这样便不必行动、不必产生思考、也不必承担眼下决策带来的后果。
但实际上,长远考虑,却要持续承担由认知不足所导致的各种后果,而这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来说,并不划算。
焦虑一旦被识别、被面对,未知依然是未知,但的确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此外,最需要做的就是接纳令你产生焦虑情绪的那部分事实的存在,只是别去放大它带给你的感受,别把恐惧当作敌人,而是当作你成长、自愈所必需的经历,转变看待经历的方式、转变看问题的角度,你就已经开启提升认知的正确方式。
达成目标的具体要素
1、对于改变现状、达成目标或任何你想做到的事情,具备信念感
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些什么,或是相信未来的不确定具有好的一面,将会让你产生行动力。
打破认知及行动局限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相信自己会比现在做得更好,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那大概率是不会有想要努力改变现状的愿望的,那么后面一切实质性的行为都不可能发生。
自信(而非自卑、自大)总是好的,但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是,我们的确能够挖掘到自己身上的长处。
2、建立自我效能感
把自己的长处,以及通过发挥优势所达到的某些成就,记录下来,再具体分析自己真正的能力范畴。
在此基础上,理性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导致我们一次次出错的原因。
不论你过于看重哪方面,都不要夸大事实,尽量区分出积极和消极的部分,并有针对性地去优化技能、规避错误。
别怕失败和犯错,而是把它们当作磨砺和成长的机会,以达到通过提升能力、帮助自己建立信念感的目的。
3、有明确的目标
明确了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之后,对自己的能力也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些我们愿意坚持行动下去、且哪怕没有短期收效也能持续行动的目标。
当然,还是要以实现目标为前提,否则对于行动也就没有了期待。
用文字或图片来提醒自己,想要实现些什么,以确保看到它,你就会产生想要坚持下去的动力。
此外,你还可以和身边的人谈论你的目标,让他人对你的愿望有所了解和支持。
当你获得他人支持时,也会认为你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并且是能够被理解的。
4、行动计划
将目标拆解为可落地、可执行的计划是尤为重要的,也就是可持续、且能够见到阶段性收效及小小成就感的小目标。
执行短期计划,即完成小目标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到现实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时调整方向,还能从中获得必要的掌控感。这样也利于我们持续完成后续计划。
5、直面可能会出现的障碍,需要勇气和意愿
在逐步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障碍包括但不限于:不被理解、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缺乏动力、产生畏难情绪、焦虑、无法承担失误带来的后果等。
要记得,这些都是正常状况,任何人在实现目标时都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能否真正做出改变,就看遇到困境时,你还是否愿意一边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边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和行动力。
最后必须要提及一下以上帮助我们识别错误思维、改变思维及打破认知局限的方法,出自于《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一书,被焦虑缠身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