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闺蜜电话聊天,不知怎么话题就扯到了当年步行去租书的事,话题就止不住了。
老闺蜜:那时候拿着那点工资,还傻快乐。
我:那时候我根本不焦虑。
老闺蜜:焦虑什么?大家都那样!
我:也没有怕过什么。
老闺蜜:怕什么,天天累成狗,倒头就睡。
我:就那还有精力去借书。
老闺蜜:业余不看书还能干什么?聊八卦咱俩都不行。
……
聊着聊着,话题无意中提到一本书的主人公老船长,瞬间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我:我们那时间多么崇拜老船长这个人呀!
老闺蜜:他和别人不一样。
我:你怎么记那么清楚,我的记忆里只有老船长,书名都忘记了。
老闺蜜:书名是《河殇》!她还声明是殇!
我:咱俩就是另类,别人眼里的另类!
老闺蜜:没有点个性,就不是咱俩了,咱们一定和吴大姐她们一样,口口不离儿子老公。
我:可能咱不是好女人。
老闺蜜:哪点不好?
我:我也说不出。
老闺蜜:至少咱们对生活保持热情。
老:还热情,快到南山坡报到了。
老闺蜜:有意思没有?咋那么消极呢?一着急,老闺蜜的湖北话也出来了,惹得我大笑不止。
……
真的佩服老闺蜜的记忆,二十多年前的书名还记得那么清楚!
后来我在想,几十年前的书还能找到不?带着好奇就试着在微信读书上搜了一下,让我生出诸多感叹:《河殇》竟然在线!并且还有4个人收藏了,我想他们也可能和我们有同样的心结吧!
除了老船长这个人物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其它背景都是模糊的,忍不住看了这本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反映回乡知青生活的作品,本书描写了十三个人物,其中十个队员全部牺牲了。只不过没有像过去那些高大全的作品一样,陷入千篇一律的美好高大的窠臼里,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生活中的“这一个”,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
他们的牺牲也绝不是为了革命和道义,而是带着各自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轨迹,走向了他们人生最为真实、也最为辉煌的终点。
作品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没有音乐、没有电灯、没有爱情、没有任何娱乐。但他们任劳任怨,苦中作乐,他们却有着非常好的人格素质,他们在那个时代书写了一曲慷慨悲歌的人生壮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染。
后面那些精彩点评让我的思绪拉回了久远的年代!
直击人性,特殊的背景,毫无掩饰的刻画,造就了鲜明的人物。但故事过于悲惨,读起来太压抑了。
这才是真实的人类社会,只是以小说的名义发表出来了。
后面内容以泪洗面看完,回味中心情沉重。
只能说好看,书里几十年的道理,至今依然掷地有声。
此《河殇》,是八十年代的灵魂!
……
合上手机,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我和闺蜜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种悲壮的心情吧!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进步,阅读习惯不会改变,但是读物也会随着时代而改变。
即便将来自己也能写出这么深沉的文字,但是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的烙印,永远都在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