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的企业家

作者: 鹿依牧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2:08 被阅读37次

    想写一写《子夜》里的企业家和旧上海的企业,丝厂、绸厂、火柴厂等等众多的民族企业,他们也曾风光无限,某一段时间也振兴、发展了中国的经济。

    主人公吴荪甫开丝厂,因为他的商业运作能力强,被企业界公认是领头羊,与一大帮金融界的人成为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团体。

    《子夜》叙述的时间线是“五卅”运动刚刚过去一年,上海反对洋工厂的大罢工潮虽已过去,影响尚在,工人们的意识被带动,被前所未有的提高起来。他们组织了工会,敢于与资本家对话,也勇于保护自己权益。

    1925年中国战事频频,军阀战争不断。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因要维持战事花费,各类税种不断增加,有商人形容,工厂只要稍稍动作,必定缴纳税费,对于本来就亏损的企业来说还不如干脆停工划算。

    而各类物价飞涨,米价不断上升,生活在底层的工人感到了生存压力,于是对工厂要求补助米贴。一方面工厂要缴纳愈来愈重的税赋,一方面工人提出要救命粮贴,许多工厂被挤在双重压力下苟延残喘。

    一家火柴厂因为竞争不过瑞士火柴的低价,已经没有生存余地,不得已停产。工人没有事做,聚集在老板楼房前抗议,把前后宅院围起来,不恢复生产不许老板出门。老板躲在房内百思不得办法,不得不屈服日本人,卖掉工厂沦为打工者。

    社会环境的逼迫造成国内大小企业四面楚歌,举步维艰。银行有钱不支持企业,为了获得巨大利润宁愿去炒公债、炒房投机,企业不仅贷款无门,甚至还被银行步步紧逼还债,实体企业得不到扶持,自己又救不了自己,许多企业便是因为如此被外企廉价吞并。

    主人公吴荪甫仗着自己经营尚可,眼看周围民族企业陷入绝境,一心想挽救于水火,一口气收购了濒临倒闭的8家企业,收纳1000余名工人。

    他一心等着熬到战事稍稳,被困企业便可起死回生。哪知道国内战线却越拉越长,生产的产品即使有销量也运不出去,生产与不生产都有损耗,工人坐等吃饭,工厂又每日亏损,吴荪甫当初的野心勃勃顿时被消耗大半。

    工人们因得不到米贴在酝酿更大的风波,身为企业家的吴荪甫在外得不到扶持,对内工人并不平稳,他的内心煎熬不堪,开始后悔拯救别家企业的举措。

    站在工人角度,生存第一,应该为生存而战;站在工厂角度一面要缴纳重税,一面要抵抗洋货入侵,自身难保,又哪有时间顾及工人命运?

    但真的没办法吗?曾在电视剧中也曾见过企业主、资本家散尽家财与工人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但在资本主义世界这毕竟及其罕见。资本的运作本身就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剥削上,要一个资本家放弃利润拯救工人,即使放到现代又有几个工厂和公司能做到呢?

    不过现代的企业有良好的大环境,国家提倡科学发展,一路扶持企业经营,社会在良好运转,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而处于乱世的旧中国,频频增加税种,每增加一个税种都有可能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无数工人失业挨饿的原罪。

    也许他们觉得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税赋,却已经造成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所以观《子夜》中的企业家,并不完全是压迫工人的罪魁祸首,而是呈现了政府逼迫之下必然会出现的状态。毕竟散尽家财拯救百姓的商人实在少之又少,也不是救世之根本。

    如果把吴荪甫放在今天,应是个极有宏图大志的企业家,他大胆启用新人,提拔有才能有见识的小会计一跃成为管理高层,他施展各项计谋,算计打败对手,无不显示他是一位具有超前商业眼光与经营魄力的难得的企业家。

    只是他最后败于一贯信任的家人。商业战中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只有利益共同体,这个理放在今天也应该引以为鉴吧!

    佩服吴荪甫大手笔收购8家企业,建立信托公司,以信托公司吸取资金,用作工厂运作;而工厂产出之利润,又做信托公司的浑厚根本。佩服他慧眼识人,信任提拔新人摆平工潮事件。还佩服他在公债交易市场中,运用权谋拉拢收买关键人物操纵公债市场。他也许不是好人,但好人也打不了商战。

    可悲的是时代不造人,生于乱世,他头上并没有广阔无垠的天空给他驰骋,而是被狭窄气闷的空间把他强压到变成另外一个人。

    所以,吴荪甫不仅仅是压迫工人的资本家,他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夜》中的企业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d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