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上巳(sì)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又因为有不少少男少女趁上巳节踏青之际相爱的例子,所以上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三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虽然在今天三月上巳风俗已经衰微,但在南方农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三月三习俗,比如做蒿子粑粑和用荠菜花煮鸡蛋。
香蒿做蒿子粑粑最重要的主角当然是香蒿,采摘香蒿尖芽,洗净,切碎,上锅蒸煮把香蒿蒸熟,捣碎。糯米粉和粘米粉以8:2的比例混合,放上白糖或者腊肉,与蒸熟的香蒿叶一起搅拌均匀,再一起蒸一遍。
捣蒸熟的香蒿等蒸得差不多了,把混合起来的蒿子粑粑胚子放进大盆里面,也用棒槌捣,像捣年糕一样,直到面胚劲道。然后一个人揪粑粑团子,一个人用木印子把团子压成圆饼状,印上花,美味的蒿子粑粑就做好了。
成品蒿子粑粑 没有印花的蒿子粑粑做蒿子粑粑的传统由来已久,各地有各地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周瑜;有的说是为了堵蛇眼,因为有三月三蛇出山的说法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悼念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制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为的是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寄托了人民对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的美好愿望。
蒿子粑粑可蒸着吃,也可煎着吃,我比较喜欢煎着吃,香喷喷刚出锅的蒿子粑粑外焦里嫩,喜欢甜的可以多搁点红糖,好吃不腻。经过处理后的蒿子一点儿苦味都没有,反而解除了油煎过之后的油腻感。
煎好的蒿子粑粑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应季的新鲜野菜简直就是大自然恩赐的美味。它们那带着清香味儿的清爽口感,虽然是随处可寻的野菜,但味道一点儿也不输给名贵食材,甚至有一些错过了时节就不再有的金贵感。倘若错过了鲜嫩野菜,聪慧的人民群众也有抓住野菜季节尾巴的办法,用它煮鸡蛋。
荠菜荠菜开花之后就不能食用了,做了一冬的荠菜饺子也该歇下来了。但荠菜并没有就此退出人们的饭桌,喜欢荠菜的人们相信,吃用荠菜花煮出来的鸡蛋,吃了之后一年不头晕。
荠菜花荠菜花又叫地米花、地米菜。辛弃疾写过一句关于描写荠菜花的诗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给了很多农村长大的人强烈的共鸣,一句简单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副恬淡安宁的乡村风光。荠菜在很多人心里不只是普通的一棵野菜,它代表着童年,故乡和旧时光。
荠菜花煮鸡蛋摘适量的荠菜花洗干净,锅里放入适量艾蒿,茶叶,桂圆,红枣调味,鸡蛋带壳整个煮。煮完的鸡蛋更加的香甜鲜美,汤也可以食用,据说具有相当好的药用价值,民间又有“三月三地米菜鸡蛋赛仙丹”的说法。
吃了蒿子粑粑和地米菜鸡蛋之后,才算是过过了三月三这个自古以来就重大的节日了。有些节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人淡忘,但有些味道会一直被人们的胃记住,并传承下去,或许,这才是文化最坚定的力量。
如需转载前往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23333 获取合法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