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越国陶朱公范蠡共有三个儿子。
一次,二儿子不小心在楚国犯了人命案,被关押待斩。陶朱公想到之前帮助过楚国的相国,便聚集家财并写了封亲笔书信,准备让小儿子带去求助相国解救二儿子。
大儿子知道后,觉得小儿子被自小宠溺,怕他办这件事不可靠,于是跟陶朱公提出自己去。
陶朱公不同意。他说只有小儿子才能救二儿子。大儿子不服气,非要证明自己去可以。
执拗不过,陶朱公只得同意,只是在去之前再三叮嘱大儿子无论救不救得成财物都不能拿回来。大儿子走后,陶朱公哀叹二儿子命不久矣,安排小儿子提前准备后事,众人都非常不解。
大儿子到楚国找到相国,呈上书信和财物等待消息。相国以国家近年天灾连连,百姓饥荒为由,上奏楚王大赦天下祈福安康。楚王准其所奏, 命人先布告天下。
大儿子一听楚王要大赦,自己的二弟这下就可以逃过一劫了,既觉得运气好又觉得那么多财物白送给相国了,几经思索后,完全把父亲临走时的嘱咐忘在脑后,跑去跟相国要回了财物。
这相国非常恼怒,可又不好明说出来。把财物还给大儿子后,便上奏楚王,说本来大赦天下是为了祈福消灾,但有人中伤他是因受了范蠡的贿赂,为救范蠡的儿子才提出的大赦,如果放了范蠡的儿子会给楚王的大赦带来不好的名声。于是楚王下令提前杀了范蠡的二儿子。
二儿子人头落地之时,小儿子正好运来棺木。众人听闻消息,都佩服陶朱公料事如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范蠡的大儿子自小跟着自己置办家业,历尽艰辛,知道钱财来之不易而非常珍惜,而小儿子自生下来家里便条件优渥,故而挥金如土,对救二儿子那些钱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所以陶朱公知道只有小儿子能办成这件事。
这个故事虽然总的主题是“知子莫若父”,但其中蕴含的其他道理却不得不思考。
楚国的相国,为了达到自己既有的目的而又让众人信服,想出来这种遮人耳目,掩盖真相的办法很让人叹服。
大儿子不知思考,他的不机敏和不知变通,没有看清楚相国救人的手法,最终害死了自己的二弟。
范蠡知人善任,能够通过两个儿子的习性就判断出事情最终的结果也是非常厉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