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过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励志片,我感到耳目一新,受到的启发不小。不妨从以下几点谈起。
首先想说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摔跤手马哈维亚获得过冠军,可他仅有名气,经济上得不到富足。他有一个梦想,为自己的国家印度拿回来一块金牌,出于种种原因,加上他父亲的反对,他的理想遥遥无期,他不得不放弃,去找另外一个工作来养家。
正当他闷闷不乐时,新的转机出现了。邻居带二个男孩到他家来告状,二个孩子被打伤了。马哈维亚以为是侄子打了他们,询问过后,才知道是二个女儿打的 ,他给邻居赔礼道歉。此时,他突然想到女儿继承了他摔跤的天赋。印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男尊女卑。他想让老婆给他生儿子,让儿子来完成他的梦想。结果,老婆又生了二个女儿。女儿有天赋,他决定培养二个女儿。
他在田野建了一个摔跤场,对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进行魔鬼式的训练。艰苦的训练让二个女儿逃避,她们去参加小伙伴的婚礼——这个新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这说明印度实行童婚。
马哈维亚到了结婚现场,打了侄子一巴掌,怒不可遏的指责女儿们,提醒他们不该到这里来。新娘子告诉吉塔与巴比塔:你们的爸爸是一个好爸爸,是一个有爱心又负责的爸爸,不像我的爸爸,不管我这么小的年纪,就把我嫁给一个陌生的男人,将来要给他生孩子,平平淡淡过一生,什么时候也没有出头之日,你们回去吧。马哈维亚只所以找回女儿,他不想让女儿也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早早嫁人,他把希望寄托在二个女儿身上。
马哈维亚把二个女儿带回来,又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之中。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尽管历尽周折,二个女儿都成了冠军,圆了他的梦,成为他心中的骄傲。
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影片敢于向传统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无形中在鼓励女性要自立自强。
其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贴心的老师。给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善于发现一个孩子所具备的潜质,对孩子的正当爱好给予支持。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但还是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条件。
马哈维亚发现二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下决心培养她们,可家里条件有限,他去官方申请护垫,官方没有支持反而冷嘲热讽,反唇相讥哪有女孩子练摔跤的。马哈维亚决心自己想办法,把家里的被子拿出来当护垫。没有训练场,在自家的麦田里开垦一片地当训练场,一心一意来培训女儿。
吉塔进国家体育学院了,她在那里有正规的教练,有自认为科学的训练方法,他藐视父亲昔日老套的方法和技巧。吉塔的言论惹怒了父亲,爷俩进行了一场较量,结果父亲败了。吉塔越发趾高气扬。父亲也许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女儿,父亲也许技术过硬,但年龄大了,父亲不是输给了你,可能是输给了时间,好汉不提当年勇。
吉塔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成功了,可以在赛场上轻而易举拿冠军了。她放松了训练,留起了长发,吃摔跤手不该吃的食物了。在参加国际大赛的赛场上,吉塔拿不到高分,她着急的几乎要哭,她在寻找赛场上的父亲,而父亲被教练关进了黑屋子。她左思右想,不能用教练的方法,否则会输掉比赛,她想起了父亲教给她的方法,把对手从背后摔过去,结果她成功了,她为国家赢得了金牌。当记者涌上前采访她时,教练洋洋得意,以为是他的功劳。此时,她的父亲马哈维亚出来了,站在她的面前,她把金牌拿给父亲,父亲哭了,这是喜悦的泪水。
马哈维亚与教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练仅有空头理论,不会灵活运用,他是一个重名重利的奸诈小人。马哈维亚尽管与吉塔闹过不快,但父爱很快摒除了这个障碍。为了女儿的前程,他租房子住在体育学院附近,暗中带女儿们训练,最终还是父亲成就了女儿。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第三,为梦想坚持,终会成功。马哈维亚培养二个女儿都成功了,都成了冠军,理想付诸现实,他的梦想女儿替他完成了。这说明一个道理:人应该有理想,有目标,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不论出身,只论决心。马哈维亚认为只有儿子梦想才能实现,女儿照样完成了。据说,这部电影在印度热播后,备受歧视的印度妇女开始热衷健身,越来越多的女性会投入到摔跤的运动当中去。心中有梦想,为梦想坚持拼搏,成功就会越来越近。正如古人所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诚哉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