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摔跤吧!爸爸》那天是周三,一下班我就冲到电影院。我坐在6排11座,放映前5分钟,除了我,从7排往前空无一人。广告结束,灯光熄灭,突然我的周围冒出一群学生,顿时7、6、5三排全部坐满。我仔细看看,都是十六七岁模样的中学生!他们背着书包,啃着汉堡,18:10的周三,他们不是该上晚自习的吗?可是,他们分明是这部影片最当下的观众,荧幕中激荡的热血与荧幕外热切的眼神同框辉映,我在一旁有些晃神儿,这不就是影片内外青春的样子?
中学生,是这部影片的第一观众,而影片讲述的关于成长、理解、信念、梦想的故事,就是中学生正在经历的全部生活,对写作来说,这也是他们最有话可说的写作主题。写作不能脱离生活,《摔跤吧!爸爸》是青春故事的缩影,是中学生描画自己生活最好的范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摔跤吧!爸爸》带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
主题表达,让典型事例在矛盾冲突中起伏升华
这部影片的主题之一被定义为”励志“,从“摔跤吧,爸爸”的人生理想到“摔跤吧,女儿” 的努力自强,这是一个从少年到青年漫长成长岁月中的励志故事。我们在吉塔和巴比塔被剪掉长发的那一刻开始落泪,也是在那一刻,女儿对父亲的不理解、成为摔跤手的磨砺两线并进,是矛盾的第一次爆发,也是故事的第一个高潮。姐妹俩不放弃“反抗革命”,父亲不间断严酷训练,直到同班14岁女孩的被迫出嫁,她们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女儿长大后能改变被男人挑选的命运,拥有挑选男人、选择未来的能力。获得了成长的信念与动力,她们全情投入地为自己的职业女子摔跤手之路挥汗如雨,直到第二次矛盾的爆发。
吉塔率先进入国家体育学院,离开小镇的全国冠军一下子被新天地的光彩与误人子弟的教练所蛊惑,她留长了头发,傲慢地对妹妹说:“轻轻松松也一样能当冠军!”吉塔已经成年,雏鸟羽翼渐丰,她迫不及待地飞翔,随心所欲不问方向,她唱着自由的歌儿,把父亲的叮咛当成迂腐的调调,她奋斗的目标成了——赢过爸爸。
吉塔节节败退,直到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再次相信爸爸。早上5点,吉塔和巴比塔像小时候一样集合在父亲的训练声下。当印度国歌奏响,当胜利最终属于这对姐妹的时候,这个长长的故事也达到了励志目标,剧场里那群刚刚下课的中学生、毕业已过10年的我都看得热血贲张,为所有正在经历和经历过的青春热泪盈眶。
我们站在中学生视角来看,这个“励志”故事很完整,它包括梦想、信念,包括成长、理解与父爱,对电影来说,一个故事就述尽“励志”所有的关键词无疑是成功的。对中学生的写作来说,我们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自己的故事。是故事就不会波澜不惊,一定有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既是故事发展的情节节点,也是自己情感变化升华的节点。如电影中主人公少年和青年时与父亲的两次冲突,正是她们成长的见证,她们从全国冠军成为世界冠军,从年少轻狂到懂得父爱,让观众既看到成长的艰辛,也看到付出后掌握人生的意义。这是吉塔和巴比塔的真实故事,也是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写出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冠军之路典型而引人注目,平凡的中学生也有各自的精彩,选取自己成长路上磨砺心灵的故事,在矛盾冲突中让情节起伏,让主题升华,这其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会让你的作文打动人心。
事例叙述,用前伏笔后呼应强化故事的戏剧性
电影能否牵着观众的心在起承转合间的伏笔与呼应。在《摔跤吧!爸爸》中,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多次,就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家那面挂满奖牌的墙。马哈维亚在四女儿出生后,终于摘掉了墙上自己年轻时比赛的全部奖牌,在他看来,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没有儿子,意味着为祖国争得摔跤比赛第一个世界冠军的理想也永远破灭。这一幕为紧接着出人意料的情节埋下伏笔,当观众恍然大悟,并为两个小女孩接受“残忍”训练而悄悄抹眼泪时,这面墙上的奖牌又一块块多起来,观众也在笑泪间看懂了父爱。当巴比塔也拿到全国冠军,即将跟随姐姐吉塔的脚步离开父亲时,电影再次给了这面墙一个特写,马哈维亚将巴比塔的冠军奖牌挂在吉塔的奖牌旁,这个动作缓慢而沉甸甸,本该高兴的父亲心事重重,此时的他满是担心,当年吉塔欢喜地离开他去了国家体育学院,但骄傲让她忘记了父亲的教导,正在通向世界冠军的路上摔得爬不起来,现在,巴比塔也要随姐姐而去,这块离开小镇的奖牌会让妹妹也经历同样的失败、忘记理想忘记父亲吗?
这面墙也是一个象征,象征冠军之路的坎坷不易,象征为祖国赢得荣誉的理想,也象征女儿成长为印度女性榜样的勇气。它强化着这个真人故事的戏剧性和震撼力,也在不经意间提示观众情节的走向、牵动着观众的情感。这样的伏笔与呼应,在观影的当下可能不易察觉,但当我们走出剧场回味再三的时候,它会在一瞬间闪现,像一枚印章印在你的心里。这样的影视手法,完全可以运用在写作中,我们不妨用这样有象征意义的景或物来连缀你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你的故事。
情感抒发,用多感官画面渲染传递
电影结尾最震撼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吉塔那个漂亮的5分背摔,导演将镜头放慢、拉长,直到最后“啪——”的那一声,这个掷地有声的回响在电影结束后很长时间都停留在我的耳中,不,不只这一声,而是电影中摔跤场上接连不断的“啪——啪——”声,这声音让一个从不看摔跤比赛的我突然发现摔跤运动可以这么帅气,这声音也让我们听到运动员超人的付出和意志力,这声音为电影情节增加了感染力,它不是台词,却比台词传递的感情更厚重更绵长。
除了声音,还有一个画面颇有视觉冲击力。少年吉塔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摔跤手,要拿下全国冠军,她理解并认可了父亲的超强度训练,那个黄昏,她跑过父亲为她们做的摔跤场,她放下了小女孩的柔美,骄傲地摸摸自己假小子的短发,沙土在短发间飞扬,在落日下形成迷人的剪影。女性也要自强独立的自信在吉塔懵懂的内心悄然萌芽,那个画面也在观众的心里定格。
纸上文字无法像电影那样,调动声音、光线,制造特定的画面效果为故事的叙述渲染气氛,但写作中的环境描写也常常起到这样的烘托作用,用什么样的声音、气味、景物做背景,就能准确表达我们在不同情境下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官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值得下笔前深思。我们不必刻意捏造,只要细细回味、还原事情发生时的所见所感,就能找到让读者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些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