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底色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19:59 被阅读192次

          这是第三次动笔写这篇。总难以落笔,是因为忽然意识到,这是公众号的第99篇文了。有时翻看前面的文,满意的少。公众号的功能很有意思,那天问女儿,写得不好的可以删去吗?女儿说不行。没放在公众号上的文字大部分都被删了,或者废置在那里。这个删不掉,就像人脸上的痣,是朱砂痣也罢,是蚊子血也罢,横竖摆在那里,以既成事实的姿态提示你的样子。我下意识地喜欢“推倒重来”理论,品达罗斯说:“ 我的灵魂啊,勿求永生,耗尽一切可能的领域吧。”大体如此,人生有限,而体验无限。可重来的可能性毕竟不高,而成本又太高,在这方面,写就成了体验和重来的重要路径。加缪的荒谬理论(不知道为什么用“荒谬”这个字眼来翻译,可能实在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词?)其实根本不消极,而是积极的,人生这个本质如此,知道后你想做什么?他提出创造是对应荒谬的重要选择之一。因了创造,在其中感知到无限快乐。在这点上,人生的荒谬就输了。就像西绪弗斯的神话,重要的不是石头被推上山顶再落下来的结果,重要的是西绪弗斯从山顶走下来时的内心感受。当然,创造的路径很多。好朋友喜欢烘焙,我喜欢乱写,其实本质是同一的。不一样的是,好朋友的作品总是被欢欣鼓舞的人吃掉,成为营养来源;我的小文总想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可能什么也剩不下。还得感谢公众号的功能,不管好坏,倒是保留下来了。

    摄于清华园

          这第99篇难以成文,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思绪总在《赫卡柏》和《约伯记》之间徘徊。《赫卡柏》是欧里庇得斯的一部悲剧。不知道为什么,看古希腊的悲剧,其悲伤的成分总是让位于悲壮的气氛。女儿小学时曾一起在北大看过一场《安提戈涅》,是人艺的作品,极好。中国有“认命”的古话,但什么是“命”呢?古希腊的作品解释得最好:命运和时运,而且他们认为这两者是在众神之上的。一旦命运的走向已经确定,众神也不能改变。俄狄浦斯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故事,《安提戈涅》发生在俄狄浦斯自盲双眼出走后。那时很震撼的一点在于,一直以为戏剧是要highlight情节中最跌宕起伏的部分,这样结构紧凑,高潮部分出彩,人物清晰鲜活。所以俄狄浦斯的故事应该演他如何在命运的笼罩下终不能不杀父娶母,好淋漓尽致揭示命运的残酷和不可改变。可《安提戈涅》偏不用这一部分,而用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执意安葬忒拜战争中死去的兄长波吕尼克斯的情节。这部作品中的勇敢、悲凉和人在命运前的无可凭藉,比它的前传——俄狄浦斯的故事表现得更深远,更打动人心。《赫卡柏》一样是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后的情节,赫卡柏原来是王后,因城邦战败而成为奴隶。听她的呼喊:“我的自由人的眼睛将看着这最后的阳光,把我的身子献给冥王。”有谁的命运是在王后和奴隶间转换呢?更不幸的事发生了,她的小女儿被送去作为牺牲、献祭,不得不和她生死两隔:“啊,亲爱的母亲,请你把可爱的手给我,把你的面颊贴着我的脸吧,因为以后不会再有了。现在只是最末一次我看得见日光与月轮了。请你接受我招呼的这最后一回。啊,生我的母亲,——我往地下去了。”就在痛不欲生地送别女儿之后,她发现之前寄养在别人家的小儿子竟早已被贪婪的寄主所杀,并且不得埋葬,浮尸于海。希腊的故事中对死亡的态度和现世完全不同,能够死得其所比苟且活着更为重要,最坏的就是死人不得安葬。《安提戈涅》的故事也是源于此。看这命运重压下的赫卡柏,她不仅为死去的女儿和儿子哀哭,不仅要面对自己为奴的命运,而且,她决定复仇,即刻。最后她设计杀死了寄主的儿子,弄瞎寄主的双眼,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安葬在一起,也坦然接受自己将成为“狗坟”的命运的终结。希腊的文化实在是少壮,知晓命运,接受命运,尊崇神,但是把自身看得并不比神、比命运更卑微。在每一个关头,都能看到人的勇敢和真正的美。赫卡柏赴死的女儿,甚至剧的开头赫卡柏死去的小儿子的告白,都那么坦然。同样坦然的还有赫卡柏,她的复仇压过她所有的悲伤,有神,有命运,还有人本身。希腊的文化底色是勇敢和欢乐的。记得以前看过介绍希腊墓碑的文章,希腊的碑刻,完全没有悲伤气象,而是会记录墓的主人生前种种精致、舒适、快乐的生活。怎样看死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源头。如果人生和命运真如加缪所论述的,实在找不出比古希腊人更好的活法。

    摄于海淀公园

            《约伯记》是另外的故事,取自《旧约》。《旧约》各章的成书时间并不能很确定,但是总体应该成书在公元前1440年——公元前400年之间(按照百度查询)。比照古希腊的戏剧产生的年代,《旧约》年代应该比古希腊的戏剧出现更早,或者不晚于古希腊戏剧。但是《约伯记》里体现的是另外的思想。《约伯记》的情节很简单,上帝的信徒约伯拥有凡人所能拥有的一切:财帛、子女,对上帝也极其虔诚,一切都让人艳羡。上帝对撒旦也要夸其好,可撒旦说约伯的虔诚来自于一切均被祝福。后来约伯一样样被剥夺:财富、儿女,还有自己的健康。可是约伯在其间并不咒诅神,最终凭借无瑕疵的信,在神的宝座前再度蒙恩。《约伯记》里面有很多诗篇一样的对白,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约伯对上帝说的:“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看见你。”这句话感动了多少人,让人谦卑地低下头来。《约伯记》里讲的,是没有什么高过神,命运,个人,一切都在神之下。神可以让其生长,亦可以让人灭亡。赋予和剥夺,在神,不在人。《圣经》有很多解读,以个人的浅陋之见,其实一直在围绕神与人的关系,从《创世纪》到《启示录》,从没有偏离。《约伯记》只是其中的缩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巴别塔的故事,列王记,《诗篇》、《传道书》……太多太多。倒是很少找到不相关的部分。

          《赫卡柏》和《约伯记》,是完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作品,展现出的核心思想也大相径庭。前者中有众神和命运,也有人的自主选择。即便众神和命运构成了天花板,可我还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淋漓尽致地活。《约伯记》说的是命运来自于神,人要虔敬、忍耐、顺从。如果神愿意,就“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一切起于神,也终于神。加缪的观点中包含了另一种方案,就是根本无需认什么神和命运,人有自己,自己的选择大过一切。神和命运可以让西绪弗斯推石头,可是管不了西绪弗斯走下山时的感受和想法。

    摄于北海公园

          至此,基本说清楚了。这里只是陈述,没有指向和选择。近年来似乎关于“幸福”、“快乐”的提法很多,也在各个领域内引起共鸣,尤其是各种“鸡汤”的立文宗旨。但是世间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快乐”到底和什么在一起?很多人还是认为“拥有”就能快乐,钱,健康,子女,学识......这单子很长。但是这个单子有太多解释不了的事情。比如我们遇到“失去”,就像约伯,就像赫卡柏。也有些人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解释和解决方式。可是闷头看了一段时间书,发现其实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很早就思考过,也给出一些选项,现在能够超出这些选项的,想来想去,还是没想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去回溯人类在源头上的思想就很显得很重要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佛教是舶来品)能给出选项的,似乎是在《道德经》中。好像我们古来就比较注重实操,不怎么在意灵魂归处。后来就几乎完全在现世打滚儿了,直到终于抱住了佛教。

          99,真的是极好的数字,很接近于满,但却是未满。琢磨了几天,就想写一篇幼稚得更彻底的文章,只有问题,没有结论。只想将手中的水晶球多转几个角度,至于谁看到了什么,完全不考虑。“快乐”是人世间夺目的一朵花,很多人以为描述的是瞬间的状态,有些人却最终让其成 为生命的底色。这中间,有凭舟楫而过的,有旱路跋涉的,遇到了,只是轻轻问一句:“你也在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乐的底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nn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