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看见孩子》阅读(二)

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看见孩子》阅读(二)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11:57 被阅读0次

    “心理韧性”这个词语,值得所有家长和老师重视。

    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追求:让孩子快乐一些。快乐的情绪感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快乐,那人也就会成为纸片人,成为玻璃人,经不起一点小事的打击,这样的快乐是“空虚”的,是“易碎”的。

    但如果我们追求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且秉承心理韧性大于快乐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长就会变得有顺畅且有力量一些。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自己营造的环境。《抓娃娃》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大人无论如何给孩子设计好一切,但终有一天,孩子还是会受到社会的触角的影响,不在圈里人的影响。

    心理韧性在前,快乐在后,快乐永远没有心理韧性重要。

    书上说:请记住一点:我们的身体天生有一套警报系统,它会不停的扫描危险因素,一旦我们无法应对失望、沮丧、嫉妒或悲伤等情绪,情绪罐就会被它们填满。这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启动应激反应。

    情绪调节能力就像一个保护垫,它能让沮丧、失望、嫉妒、悲伤等情绪失去威力,能防止它们独霸情绪罐。

    培养心理韧性,我认为有以下几步需要做。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学校里,老师发放了奖品,比如糖果,我们会看见一些孩子会很快剥开糖纸,迅速吃起来。而有一部分孩子会将之存起来,会带给父母吃,分享给他人。曾经也有一些实验,看孩子能否按捺住自己的迫切的欲望,从而看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解读。那些急躁的孩子,往往是不愿意延迟满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故事,一些场景来体验,培养孩子这种品质,增强心理韧性。

    第二是“断舍离”。商场里,我们会看见这样的场景:孩子站在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面前,大人不愿意为之买单时,便会就地哭闹打滚。孩子对东西有自己的喜好,这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不是都要满足他的这种喜好呢?未必。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和孩子有一个这方面的沟通,约定哪些愿望可以满足,哪些是不能满足,哪些是达到一定条件了才满足。从小就需要这样教育,孩子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否该拥有这样东西。孩子从小就知道:某些东西可以属于我,也可以不属于我。

    第三是“经得起冷落”。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众星捧月般长大,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旦某次活动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或者没有拿到名次,便会心生怨恨。这样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自我良好生长。一旦嫉妒在心里播种,就很难开出包容开放合作之花来。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在团队中服从团队的安排,才能在社会中很好的立足。我们要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改变这个社会。但这样的 人是极少数。

    培养好了“心理韧性”,才能看到它的力量。因为心理韧性强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在提升心理韧性方面,儿童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有:

    共情、倾听,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通过稳定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找出孩子的优势,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年人也需要有心理韧性,时时处处修炼,方能真正的“松弛自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看见孩子》阅读(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pm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