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现在的卫坡村,已经开发成一个新的景点,游客很多,但属于“拆真建假”。真正的卫坡村故居,才值得真正的回味。
2009年和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一块去参观卫坡村,那时,还是原汁原味的卫坡村,看看当时的照片,感慨良多。
我们到卫坡村的时候,是上午,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搬出去了,只留下一些恋家的老人,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家园,平静而淡泊。
据一位老者介绍, 卫家坡是他们祖上在宋朝当过宰相,清顺治年间,卫氏先祖卫天禄由济源迁此兴家置业;清乾隆年间,卫氏族人在朝中做官,开始营建卫氏老宅,后经近百年修建,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于一体的较完整的封建官宦家族宅院;据说,当时为了运输安全,几十辆马车,昼伏夜行,卸了多少银子,无法计数,所以才建筑了卫家坡。
卫坡村现存清代民居建筑16所,沿一条长180米的青石板路南北分布,现存建筑5000多平方米,房屋248间,院落16所,窑洞26孔,宅院青砖灰瓦,布局对称,房上有五脊六兽、狮子海马等装饰,路南全是七进院,路北则是五进院,分别有宗族祠堂、靠山窟洞、天井窟院、私塾院等,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等尤为精美。
走进北侧等级森严的五进院,院落门口的“门当”、“户对”格外显眼:门当石鼓相对而坐,户对木雕精美雕刻。“门当、户对有避邪驱鬼的寓意,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而成语‘门当户对’就是这么来的。宅子的顶部都有一个八卦图,此外,“桂馥兰馨”、“琴韵书声”等字雕随处可见。
其实这样的建筑,在古都洛阳,也不是绝无仅有,令我不解的是,当地人对待文物的态度,他们没有根据时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修订”。我们在卫家坡看到很多文革时期的作品,或是标语,或是画像 ,卫家坡没有因为政策的改变,而对他们进行铲除,而是静静放在那里,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文革历史。
很多人喜欢跟风,而卫家坡人他们也没有看着这些标语过时,而把他们铲除,给我们留下当时真正的文物。
关于文革,自然有历史定论,但那个疯狂的年代,如果一味消除,真不如留下来,成为历史文物,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有个荒唐的年代,并且提醒大家,历史不可忘记。
我们现在已经是高铁、5G 、明星的时代,但有些文物,我们仔细品品,认真审视一下,发现我们民族的优点和“基因缺陷”对我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的景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卫家坡,那里的建筑更精美,更有摄影的素材,但面对赝品,人们还是希望真的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