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年(文/李晋勇)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年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大的企盼。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这天开始中国人的年味道便一天比一天浓了。
那些等不上放鞭炮的孩子,早以将墙上的日历牌扯下来,一天天的在那里翻看着,倒数着过年的日子。
“小年”的晚上,母亲把锅台上的灶王爷像请了下来,送进灶火门里烧掉,一边烧一边还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按着往年留下的顺口溜,从灶王爷上天起到大年三十,家家按步就班,今天发面蒸馒头,明天打扫房子,后天大白粉刷墙,清洗被褥,烧肉炸丸子,写对子,糊灯笼......从早忙到晚,就盼着能过个好年。
过年这个传统佳节,总是老人等,孩子盼。大家期盼着过了年,就会迎来时来转运的好日子,有病的盼病好,没钱的盼有钱。
往常过年是有仪式感的,农村人会相伴着到城里去买办年货,都是提前准备好了足够的钱,生怕万一有喜欢的、需要的,没带足钱,给错过了。
买年货时,只要往柜台前一站,觉得什么都需要,都想买,只要是过年用的东西,花钱一点也不吝啬。城里商贩早为他们准备了一条长长的“年货大街”,这条街可以说除了年货,就全是人。买年货的人背背担担,挤挤擦擦,想走快点可真叫费劲。
花生、瓜子、柿饼、核桃买了半面袋子,总不能让守年夜的嘴有空闲。红纸,黄纸、彩纸也得买些,红纸写对子,黄纸上坟烧。但最不能少的还是鞭炮,你要是买不下,小心回了家孩子和你“招人命”,再说过年谁家不放炮,院里静悄悄的,没个响动也没意思。鞭炮要买“响”数多的,去年邻家买的一千响,今年咱家就要买五千响,从接神时就开始放,双响的“二踢脚”、长杆杆的“轰天雷”,小孩拿在手里点的“钻天猴”等等,鞭炮和年画捆在一起,零碎的东西放在袋子里,扛在肩上,好家伙满满一大包,这得花多少钱,过年就是不差钱。再说这也不是过去凭票供应的年代,不用求人,有钱要多少有多少。
在我们这里,大年三十的中午,一般要吃接年莜面,这也是一年里吃莜面,肉臊子备得最好最多的时候,莜面吃起来比甚时候也香,难怪会让人以后心心念念。
下午,男人们就开始垒旺火,有炭的用大炭垒,没炭的烧柴火也要垒出个旺火样来。垒好旺火后,才会给孩子们换上了新衣服。
晚饭再贫穷的人家也要弄四五个菜,鸡鱼肉蛋一样也不能少。准备了一年,就留到这一天来吃,吃不好年夜饭,一年要受穷。
家家户户的院子打扫得干净,屋子擦得窗明几净,收拾得利利索索。
有的人家还会把老祖宗的牌位摆出来,供起来,烧上一柱香,搞的神神秘秘。晚饭前总是先响个大麻炮,上完院里的香后,一家子才对着牌位上香磕头,之后才开始吃团圆饭。
刚看完春节晚会,睡下没多久,就听见邻村稀稀拉拉的放炮声,这是开始接神了,除夕夜的高潮将要到来了。接神是有讲究的,好像是谁家接得早,谁家就会抢先接到财神,于是大家为了抢财神,都提前进行,一家比一家提前,都怕财神让别人家抢去。男人在接神烧香、发旺火时,女人们便开始忙活着早上的饭菜。
接过神的人家会把院子的大门敞开。然后再猛烈地放上一阵鞭炮,孩子放,大人放。
有一种叫”闪光雷“的手持炮,一共有二十来响,点燃后,胳膊伸长举高,一会“突”的一声,引出一串长火上天,散出一个五彩的花团。还有孩子们放“胜利花”的,喷火时间长,像一棵火树一样。这时候整个山村的气氛一下子浓烈起来了,烟雾升腾,火光满天,照亮了整个院子,一家接着一家,整个村子便都亮堂堂的,没有了一点黑夜的感觉,旺火烤暖了院子,烤暖了放炮的人,到处都是热烘烘的。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开始给长辈来拜年了,进屋先给自家的老人拜,父母亲、爷爷奶奶早备好了压岁钱,拜过就得给钱,还要说点吉祥话,一般没有不给的。一村子的孩子们这家进、那家出,衣袋里装满了平日里吃也吃不上,现在却吃也吃不完的水果糖、花生等年夜礼物。
拜完年回来后,一家人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饺子,大家乐乐呵呵地抢着寻找“包钱”的饺子,只要吃出一分硬币,就高兴地叫起来,“吃到了,吃到了!”大家都希望能幸运的吃到一年的好财运。
天快亮了,放炮声似乎停息了些,人间天界一同欢聚,其乐融融。院门上大红的灯笼在风中摇转,旺火映辉着村庄的欢乐,人们终于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