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级修学笔记
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作者: 印圣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20:11 被阅读0次

道次第讲记·序论

济群法师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

  以上讲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接着讲一讲本论的组织架构,传统佛教叫作“科判”。我早年学《道次第》时,最晕的就是科判。当然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知道它怎么回事,但粗粗看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些科判一层层的,层级比较繁琐。这不是说祖师的科判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心太粗。中国古德的科判也一样,先用天干,不够再用地支,甚至好几十层。科判做得细,说明古德对经论研究得很细,会说出每句话代表什么思想。如果你真正把它研究透了,对我们学习一部论很有帮助。但让一般人通过这种科判来学习,就比较困难。

  对佛典做现代化整理,科判是重点项目。从序列到标题,不妨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述。在十多年的弘法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以前写的《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学佛者的信念》,都是用很简明的科判方式。事实上,这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夫。因为科判要画龙点睛,你必须从宏观上理解这部论,同时对微观的每个细节,以及这一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都很清楚,才能做得精确到位,看科判就知道这部分是怎么回事。既能达到效果,又不会被复杂的结构搞乱思路。

  关于《道次第》,我上学期给研究生做了一些重点指导。这次给你们开了一年多的课程,会讲得细一点。这两天,我根据对本论的理解做了个科判,可能是《道次第》最简明的现代科判,至少我看了觉得很清楚。

  这个目录的特点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直接地理解《道次第》。传统的《道次第》科判主要分四点,第一是“本论作者及传承之殊胜”,第二是“本论之殊胜”,第三是“说听轨则”,第四是“本论建立学修之次第”。我研究后作了重新编排,总的分为三部分,即序论、正论、余论。

  序论即说听轨则及之前的内容。我们现在学每本书都有序言,介绍和本书相关的问题。说听轨则中,就是和本论相关的三项内容。按原来的标题,第一是“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第二是“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第三是“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我觉得现代人接受起来比较复杂,就根据内容重拟了标题。第一是“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第二是“本论的殊胜”,说明法的重要性,最终还要落实到这部论;第三是“说听轨则”,要以什么方式去传播和接受这部论。这三点是我们学习本论应该具备的认知。

  正论部分的原标题为“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把这个标题落实到本论,就是“修学引导次第”,建立学和修的次第。接着我就按照现代目录来分章节,共有七章。

  ·第一章

  第一章是“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道次第》讲传承,学法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佛法修学的传统,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这对整个修学非常重要。《阿含经》中,阿难曾说,亲近善知识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说,不对,亲近善知识可以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离不开善知识。所以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以此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知识指导。你看世间学个木匠、泥水匠的手艺都要有师傅,何况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没有好的老师,怎么学,怎么修?靠自己那点小聪明是不行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在《道次第》的地位无以复加。

  ·第二章

  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劝受心要”。有暇身即暇满人身,简单地说,就是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听闻佛法的人身。今后学下去,还有更具体的条件。这部分首先告诉我们,什么身份是最难得、最可贵的——那就是能够闻法的暇满人身。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如何实现这个身份的价值?就是《道次第》所说的“义大”。这个价值大到什么程度?就是成佛。也就是说,暇满人身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成佛,成就生命最高尚的品质。虽然价值这么大,可有几个人能好好利用这个身份,实现它的价值?

  现代人总以为,有地位,钱赚得多,或做成什么事业,就是价值的体现。还有人觉得,成家生子就是价值的体现。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睱满人身蕴含着巨大价值,进而实现它的价值。只有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如果不了解,根本就不可能去实现。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道次第》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是引导我们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

  ·第三章

  第三章是“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什么叫“共”?就是说,下士道的修行不仅可以成就下士道,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所以叫“共下士道”。其中主要有四节,即念死、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认知,也是整个修学的基础。这些观念很多人可能太熟悉了,熟悉到没感觉了。我以前就这样,不太屑于去讲什么无常、轮回、恶道苦,要讲一点空,讲一些重重无尽、见性成佛,觉得讲这些才有趣。至于皈依三宝之类,好像是给老太太讲的。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现在无论到哪里,就从皈依、发心、深信业果开始讲。

  因为我理解的整个佛法修行,都可以在这些内容中说明。不要小看这些,以为自己都学过了:三恶道苦谁不懂啊?你懂了,还照样去恶道,懂了有什么用?你说自己皈依三宝了,但心有几分和三宝相应?三宝在你心目中有多少地位?在你人生中有多大作用?三宝功德在你生命中实现了几分?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皈依三宝不是一句口头禅吗?所以说,佛法所有高深的道理,都可以在这里说明。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中士道是解脱道,纲领是四谛法门,重点是从认识苦到对苦的解决。首先是认识轮回的痛苦本质,进而解决它。比如你病了,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才能把病治好。打工者觉得自己没钱是苦,就想赚钱改善生活,吃好穿好,买房买车,以为这样就解决痛苦了。乃至人类整个文明所做的,都是要解决苦。

  怎么解决?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现代化的高科技,无非是改善外在条件。这就是世界的文明进程。遗憾的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在于内心,是由烦恼造成的,所以尽管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还是一样痛苦,一样烦恼。甚至物质越丰富,人活得越累越紧张。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苦的根源在哪里。

  解脱道的修行,必须认识到苦。这和世间对苦的认识不一样。世间所认识的苦很狭隘,而佛法要我们观察,整个轮回的本质都是苦的。即使我们现在感到的快乐,也是苦的。佛法讲到苦有三种,“苦苦”是我们平常就觉得苦的;“坏苦”是我们现在觉得快乐的,但并不是本质的乐,只是需求暂时满足后造成的假象,不长久;“行苦”则是无常变化带来的痛苦,因为众生有恒常的执著,所以经受变化时就会感到痛苦。

  接着思惟苦的根源,一是烦恼,二是业的积集增长,三是死亡和生命相续。这就是集谛。

  认识苦和集的目的,是为了发起出离心。你观苦,生起出离心没有?如果生起,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修行的检验标准。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轮回本质是苦的,就不会有丝毫贪恋,你的所有执著都不会有立足点。如果还是照样执著和贪嗔痴,就说明这个出离心是骗人的。所以这里的“发心之量”,就是指你的出离心发到什么程度。

  心发起来了,进一步还要解决苦,解决烦恼和业力,这就是道谛。所以第五节是“抉择解脱道之自性”。解脱道的自性,就是道的体,是戒定慧、八正道。但中士道没有讲到灭谛,因为本论的修行是引向菩萨道,不是引向寂灭涅槃。所以,苦谛、集谛和道谛是为上士道服务的。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发起出离心,不仅中士道需要,上士道也需要。菩萨行者如果认识不到轮回的痛苦本质,不想出离轮回,就不能解决自身的惑和业,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所以,中士道的出离心对上士道一样重要。只不过菩萨有悲愿,虽然认识到轮回是苦的,还是往里冲。刚开始是硬着头皮,觉得轮回很痛苦,但想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些如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不能光是自己逃,要拉着他们一起离开。就像《法华经》说的“三界火宅”,长者家的豪宅烧了起来,可孩子们意识不到,还在房子里玩耍,长者就想方设法把孩子们救出来。这是菩萨的悲心所在,是因为悲愿而入世,不是贪恋轮回。我们讲的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你要有出世的心,但因为有悲愿,所以还要入世。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觉得应该去做,也是这个道理。

  ·第五章

  第五章是“上士道修心次第”,共四节,主要是围绕菩提心展开的。

  第一节是“菩提心的殊胜”,即发心的重要性。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是区别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包括菩提心特有的功德,这里都作了充分说明。

  第二节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这个心很重要,论中介绍了七支因果、自他相换的修心法,进而要通过受持菩提心仪轨,帮助我们发心并进一步强化。

  第三节是“菩萨行的安立”。我们修菩萨行的目的,也是为成就菩提心服务的。六度四摄都是菩提心的实践,属于行菩提心。论中也去除了长期以来关于修行的一些误区,比如方便与慧的关系。菩萨道的修行,是不是见性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够的,还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与慧,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第四节是“广说菩萨行”。菩萨道的修行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上士道构建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核心是菩提心,所有的菩萨行最终都是为了成就菩提心,以此圆满无上佛果。

  ·第六章

  第六章是“止观”,属于上士道的一部分。止观是根据六度中的禅定和般若,另外开出的详细说明。共有四节,即止观的自性,怎么学止,怎么修观,最后是止观双运。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止观。“道前基础”略示修法的部分就讲到,任何一个法都包括加行、正行、结行和未修中间。正行是什么?就是止观。我们念死无常、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每个法门都要通过止观来落实。我们念三宝,不念别的,一心安住在对三宝功德的忆念中,这就是止。我们念无常,从各个角度不断思惟,安住在对无常的忆念中,这也是止。

  如果没有止的功夫,我们可能一会儿念三宝,一会儿念别的,又想到家里,又想到哪个同学说了我坏话,心就会落入掉举、散乱中。所谓止,就是制心一处。当我们通过各个角度来思惟无常或死亡,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观修。观修有两种,一种是观察修,建立在思惟的基础上;另一种是现量的观修,立足在觉知或觉性。初级修行是以观察修为主,《道次第》尤其重视这一点。总之,每个法的修行都包含止观,很重要。

  ·第七章

  第七章是“道次第之要义”,对整个《道次第》的建构加以总结。

  最后是“余论,略说金刚乘修学法”。因为藏传佛教以金刚乘为究竟,有了显教的基础,就要导向金刚乘。但作为显教学人,学完《道次第》之后,不一定要学密宗。因为我们本身有天台、华严、禅宗等修行传统。我们可以吸收《道次第》的长处,但未必要完全按这个套路走。

如何修学《道次第》

  《道次第》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佛法博大精深,除了南传、藏传,仅汉传佛教就有八个宗派。此外,还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经常有人在问,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学起来比较容易。而佛法有经律论三藏,经典太多,论典也太多了,刚学佛不知该看哪一本。

  这里有根机的问题。佛陀是对机设教,可我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根机。有人自我感觉很好,也有人自我感觉很糟,一天到晚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什么都不行。这些感觉是不是都对?其实很难说。而《道次第》作为修学的纲要书,就是给我们提供成佛的常规线路,这样才能适用于各种根机。印老曾写过一部《成佛之道》,从建构来说,和《道次第》很相似。

  研究所把本论作为修学的奠基之作,希望大家对此多下一些功夫。这几年翻译过来的《道次第》注释书越来越多,还有不断翻译的势头,因为格鲁的大德们几乎都会讲《道次第》。随着汉藏佛教的交流日益频繁,陆续有大德开讲《道次第》,或是把相关注解翻译过来。

  我们早期看到的注解,有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他是民国年间的一位格鲁派大德。还有一本是这几年翻译的,帕邦喀大师的《掌中解脱》,他属于昂旺朗吉堪布的老师辈。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多宝讲寺智敏老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格鲁大德祈竹仁波切也出了《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广论》的注解。此外,应该还有很多。

  从同学们的学习来说,倒也不一定看很多注解。选一本比较权威的,用心看就好了。太多了反而没能力消化,看得眼花缭乱。修学是看你领会了多少,而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有时我们读一本注解,觉得还不能把某些问题弄清楚,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参考其他,不必很多论典都同时、同样重要地学。但总是要看注解,这也是传承。什么叫传承?法师给你们讲课,这自然是一种传承。你们自己看书,如实地理解,不出现偏差,本身也是一种传承。所以除了听课外,你们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读、去思考,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很重要。

  下面开始讲解论文。发给大家的《新编道次第略论目录》,希望你们好好领会,最好背下来,这样就知道《道次第》到底讲什么了。我虽然做了一些现代式的整理,但总体包含了《道次第》的主要内容,很多标题都是原来的。我们熟悉了这个目录,对《道次第》的思想脉络就能了然于胸。

  《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师为我们建构的非常完整的修学体系。现代科学讲系统论,《道次第》就是一个修学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就是组成这个体系的支分,从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止观,每部分既有独立性,又和其他部分相关。

  比如“说听轨则、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属于道前基础,是修道前必须具备的基础,否则就进不去。就像楼房要打地基,尤其现在的房子越盖越高,30层、50层、80层、100层,特别重视地基。我们的三宝楼就往地下打了500多根桩,一根都好几十米,机器每压一下是720吨。整个三宝楼就是架在桩上的,即使地震也没关系。

  如果没有地基,房子就会倒塌,而道前基础是修道的地基。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本身虽然是独立的,比如下士道是人天乘,有人天乘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中士道是解脱道,有解脱道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上士道是菩萨道,有菩萨道的修学体系和境行果,但在《道次第》中,又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又是上士道的支分,也可以说,是上士道的前行。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必须落实到止观,都是为修心服务的。否则,这些法门就不能真正产生作用。

  可见,《道次第》的结构非常严谨,是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学习时,既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征,同时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以下课程中,我将逐步给大家介绍。接着看论文。

序  论

一、皈敬颂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序  论

一、皈敬颂

  首先是“皈敬颂”,皈依的皈,礼敬的敬。这是印度论师造论的传统,每造一部论都会写这样的偈颂,以此礼敬三宝。因为论主造论,是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既然要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首先要对佛陀和与此论相关的祖师大德生起皈敬之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颂,不仅有皈敬的内容,同时包含作者造论的意趣: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首先是皈敬。诸是众多,至尊是指世尊和诸佛菩萨最为尊贵,正士是指佛菩萨,具大悲者是具足大悲者,足下也是表示礼敬。

  “堪忍刹中自在主。”这句是礼敬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翻译成汉语就是堪忍。为什么叫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一是劫浊,地球到一定时候就会出问题,有大三灾、小三灾;二是见浊,人类的思想很混乱,有各种宗教、哲学及错误观点;三是烦恼浊,众生的烦恼很多;四是命浊,死亡不定;五是众生浊,众生的贪嗔痴很重,且根机不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世界。在五浊恶世生活的众生,需要有忍耐力,否则就会活得很痛苦。堪忍,是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刹就是国土。那么,谁是堪忍刹中自在的主人呢?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个自在,是解脱自在。因为解脱了烦恼,成就了无限的智慧和慈悲,所以才自在。反过来说,众生从生活环境到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不自在。

  “补处慈尊法中王。”第二句是赞颂弥勒菩萨,他是一生补处菩萨。什么叫一生补处?就是今生结束后,下一生就要成佛了。补是候补,也就是说,弥勒菩萨是这个世界下一任的佛陀。他现在还没有正式上任,住在兜率内院。印度古代有些大德,研究经教时有问题搞不清楚,就会打坐入定,到天上找弥勒菩萨讨教。《大唐西域记》就有这样的记载。在中国古德中,道安大师、虚云老和尚等也有相关经历。因为弥勒菩萨是下一任佛陀,虽然没正式上任,但也可以管管这个世界的事。慈尊,弥勒菩萨的梵语是阿逸多,翻译成汉语是慈氏。因为他过去生中修慈心三昧,一天到晚笑呵呵的,很慈悲。法中王,就是法王。这个词在藏传佛教用得有些滥,其实,真正的法王要于法自在。所以从戒律来说,唯有佛陀才能称为法王,称为大师,其他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

  第一句赞颂教主释迦牟尼佛,第二句赞颂弥勒菩萨。宗大师造这部论的总依,是《现观庄严论》,别依是《菩提道炬论》,继承了中观和瑜伽两大体系的思想,即深观和广行。而弥勒菩萨是瑜伽学派(广行)的初祖,所以要礼敬慈尊。如果没有直接传承关系都要礼敬的话,十方诸佛逐一地写,就写不过来了。

  “善逝智父妙吉祥。”第三句是礼敬文殊师利菩萨。善逝,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我们每天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就有这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逝代表好死,指圆寂时最好的状态,证悟涅槃。不像凡夫,能够死得自在安详的很少,多数人都在痛苦烦恼中死去。智父,指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智也可以说一切智者,代表一切佛陀。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象征智慧的成就。一切诸佛都从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吉祥,还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是深广两派传承源头级的祖师,也是我们修学《道次第》应该礼敬的。

  “龙树无著佛所记。”龙树和无著,是深广两派的代表人物。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创立者,无著是瑜伽学派在人间的实际传承和创立者。弥勒菩萨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究竟是怎么传到人间的?根据经教记载,都是无著菩萨在定中听弥勒菩萨所说,然后整理出来的。龙树菩萨生于佛灭后七百年,无著菩萨生于在佛灭后九百年。这两位重量级祖师,都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授记过的。他们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开启了弘扬中观、唯识教法的先河,于是有了深广两派的传承。我们之所以能学到这部论,离不开这些祖师大德的贡献。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深观是中观学派,讲般若性空。《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深观,以般若智慧直接观照诸法实相,观照空性,所以称为深观。广行是指弥勒、无著开创的瑜伽学派,重点是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深观、广行两大传承中的所有祖师,比如深观系统的龙树、提婆、法称等祖师,广行学派的无著、世亲、安慧、护法、陈那等祖师,都是我们要皈依和礼敬的。

  “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这是宗大师造此《略论》的意趣所在。宗大师早年已写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但《广论》内容太广了,一般人学起来有难度。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道次第》这种殊胜教法,契入深观、广行所阐述的真理和菩萨行,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再以简略的方式宣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这一段说明本论的内容和作用。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总的含摄了佛法一切纲领。龙树代表中观学派,无著代表瑜伽学派。这部论的意义就在于,汇归深观和广行的思想,为我们正确了解两大学派提供了准绳。

  在印度早期,中观和瑜伽学派是独立的,有各自的论典、见地和修行方法,代表两个不同的修行体系。尤其在知见上差别比较大,中观是以二谛解释世界,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心和境都是空的,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诸法实相。唯识是以三性解释世界,先讲心是有的,境是空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是唯识所现。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心,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中道实相。所以,中观和唯识的主要思想是不一样的。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和瑜伽学派曾出现过对立,两派祖师如法称、月称、月官等,为此辩论好几年之久。中观不承认唯识,觉得唯识的思想不究竟,而唯识也觉得中观的思想有问题。

  在印度佛教的晚期,中观和瑜伽又有融合的倾向,出现了瑜伽倾向的中观学者,既接受中观空性见的长处,又接受瑜伽菩提心和菩萨行的传统。阿底峡尊者就继承了这一思想,宗喀巴大师又继承了阿底峡的思想。所以在《道次第》中,同时有中观和瑜伽的传承。当然,本论除了接受瑜伽系统广行部分的思想外,在知见上并没有接受,主要是以法称的中观思想为主。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还广泛破斥唯识的思想。宗喀巴大师曾撰写《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对唯识阿赖耶和自证分的破斥。所以它对唯识思想是部分接受,只接受了菩提心和菩萨行。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胜士,指菩萨,不是一般人,而是优秀的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一切智地,是佛的果位。法规,是修行的法则、道路和途径。三类士夫,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乘根机的人。所应修持,都应该依照《道次第》的准则修行。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你是下等根机,可以一步步从下士道走到中士道、上士道。如果你是上等根机,也不能忽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总之,不论你是什么根机,都可按《道次第》,有条不紊地趣入菩提大道。所以说,从发心到成佛的所有修行,以及应该具备的次第,这部论都具备了。

  “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以《道次第》施设的内容,作为我们修行的法门,对发心并具备修行能力的人,引导他们走向佛地,就是本论所说的内容。

  按印度的传统,说法有说法的轨则。宗大师继承的,是印度济迦麻啰西啰寺的说法轨则。昂旺朗吉堪布介绍说,当时印度说法比较著名的,除了济迦麻啰寺,那烂陀寺也有自己的说法轨则。其实说法轨则也代表它的教育方式,不同寺院有不同的宗风。我们看论文。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这个轨则,是在说法前讲明三点。首先说明作者的重要,其次考察法的重要性,第三是说和听的轨则。为什么要说明作者的重要?主要是为了考察法的来源:这个法从哪里来?源头清净不清净?藏传佛教特别讲究传承,必须说明这个法的源头是正的。

  第一部分是讲作者。《道次第》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可这里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为什么?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而造,所以宗大师在介绍作者时,是介绍阿底峡尊者,而不是自己。这也体现了宗大师的谦虚。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关于道次第的引导,从四方面来说。第一,为阐明这一教法的殊胜,介绍造论者的重要性。第二,为对所说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说明法的重要性。第三,对如此重要的教法,学人应如何听闻,师长应如何讲说。第四,如何以正确方法引导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进。

相关文章

  • 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道次第讲记·序论 济群法师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 以上讲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接着讲一讲本论的组织架构,传统佛教...

  • 认识自我----之断我见

    平实菩萨于《維麼诘经》讲记开篇讲,修学佛法应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应有为达到此一目标应有的次第方法,方法与次第必须是...

  • 【33】修学有三种道前基础!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第二个讲修行。 一、严持净戒 一、道前基础 二、持诵神咒 ...

  • 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 引 言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 珍重当下的连接,长养生活的心力

    ——《精神健康讲记》李辛 这本《精神健康讲记》是继《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读李辛老师的第二本书,案头上还有他的《中医...

  • 真如老师 ☆ 广论心语 第18讲

    广論 心语 第18讲 第十八讲次 原文摘录自 日常老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示 【科判 】 (释名) 【音档 】...

  • 学习与思考!

    中午再看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气道中医! 今天看到第二讲,讲阴阳! 结合天道,地道,人体,讲阴阳,讲互生,之间的关系...

  • 离幸福很近22——第二十二课 胜利道歌讲记

    离幸福很近22——第二十二课 胜利道歌讲记 (索达吉堪布《离幸福很近》原文) 思考题 1、在传讲《大圆满前行》之前...

  • 今日阅读任务

    苦、集、灭、道的次第 佛陀宣说四圣谛,是依着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次第讲的。以乐与苦来说,先讲的是苦的部分; 以...

  • 第二讲 过去对梦的看法(一)——神论、无用论

    第二讲 过去对梦的看法(一)——神论、无用论 点此听语音(第二讲) 道可道,非常道,梦学也如此。之所以还是要道出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tn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