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兴趣的简友
闲读《随园诗话》(568)

闲读《随园诗话》(568)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2-01-28 23:30 被阅读0次

    【原书补遗卷四·五六】

    余编《诗话》,为助刻资者:毕弇山尚书、稆田慰祖司马也。毕公诗,采录甚多;而孙君不幸早卒。余向其家昆仲搜得遗稿二卷。《岁暮感怀》云:“雪积千重锁翠霞,寒宵戢影抟沙。云中怕听回峰雁,风里惊闻过市车。惯趁慵身勤划草,强扶冻足去寻花。卷帘小阁熏香坐,更向晴窗晒画叉。”《杏花》云:“十里轻红画楼,柳丝牵雨作春愁。催花一片东风起,村里人归压满头。”调寄《意难忘·赠人》云:“日暮云遮,听声声孤雁,点点栖雅。添香烧馝馞,拈韵斗尖叉。风萧索,月横斜。临别转含嗟。忆旧游不如归去,我亦久离家。  湘江未许乘槎。漫挑灯夜坐,同话桑麻。轻盈低竹叶,屈曲小梅花。三盏酒,一杯茶。这清味堪夸。恨杀了片帆早挂,肠断天涯。”

    毕弇山尚书,即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小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乾隆朝状元,著名学者。弇山,太仓的古称。毕沅是太仓人,故有此称。

    孙慰祖,字稆田。官同知。不详。(资料缺)

    戢影,音jí yǐnɡ,亦作“戢景”。匿迹。傅咸《萤火赋》:“当朝阳而戢景(影)兮,必宵昧而是征。”亦谓退隐。如:戢影家园。

    抟沙,音tuán shā,释义:1、捏沙成团。比喻聚而易散。宋·苏轼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 2、比喻团结人民。清·秋瑾《感怀》诗:“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画叉,用以悬挂或取下高处立幅书画的长柄叉子。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玉画叉》:“张文懿性喜书画……爱护尤勤。每张画,必先施帟幕,画叉以白玉为之。”清·曹寅《雨霁望龙潭诸山》诗:“一方雨脚藏龙气,百轴晴眉展画叉。”

    罨,音yǎn。汉字基本字义是指捕鱼或捕鸟的网,亦指用罨捕取。引申义,覆盖,敷。罨黄:掩盖发酵物,保湿保温,以利霉菌发育,长成黄色孢子。罨映:掩映。

    栖雅,即“栖鸦”,雅,同“鸦”。清·曹寅《滁州清流关道中》:“空梁咽寒溜,远岸饥雅啼。”鸦片,亦称“雅片”。

    馝馞,音bì bó,形容香气很浓。馝:所指的香气不仅浓烈,而且在宫廷和西域文化中特指最上等的香料所散发出的纯澈的香味。馞:出自馝馞,它的意思是香气浓烈或香气浓郁。 馝馞,意思是形容香气很浓,同“苾勃”。唐·李邕《秦望山法华寺碑》:“异香馝馞,神钟髣髴。”李善注:“郭璞曰:‘香气盛,馝馞也。’”

    尖叉,音jiān chā,指旧诗中之险韵。即指取“尖”、“叉”为韵作诗比较困难。清·梁章钜《喜雪唱和诗》:“素怯尖叉造句难,东坡借雪每生澜。”清·秋瑾《意难忘》词:“炉烟销馝馞,箔影斗尖叉。”

    含嗟,音hán jiē,怀着忧愁感伤的感情。嗟,叹词,表示忧感。含嗟,即用其本义。嗟,后一般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例: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

    乘槎,音chéng chá,亦作“乘楂”。典故名,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余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原指乘坐竹、木筏。宋·张孝祥《踏莎行》词:“趁此秋风,乘槎霄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等河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后用“乘槎”以比喻奉使。清·孔尚任《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也指登天又比喻为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郎君》:“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

    (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读《随园诗话》(56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ui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