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至于我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宗教和人生也有关系,每中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仪式和组织就是我所谓的宗教。
人们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和佛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是有区别的。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最不关心宗教的。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及其关系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悲伤,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
在未来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总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正是人们对超道德价值追求的途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按照中国哲学家们说,一个人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
出世的哲学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入市的哲学则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从入世的哲学来看,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来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也许他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跑得越快,越错的很。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不过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位哲学家降到宋代的新儒家讲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对立的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众多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人格。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具有这种人格。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但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但是要知道他,而且要体验它。
总结:中国哲学需要身体力行地去统一入世与出世,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按照中国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木目的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一般比较简短,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后来以为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总结:中国哲学家表达方式:常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言简意赅
语言障碍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他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