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8b5d1a40182fc0f8.png)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海姆·吉诺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99e8ea34258aa47f.png)
12月3日中午,湖南沅江市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称:泗湖山镇东安垸村发生一起命案。
受害人陈某(女,34岁)被人杀死在自家卧室内,身上多处刀伤,嫌疑对象已锁定为其子吴某康(男,沅江市泗湖山镇人,六年级在校学生)。
审讯结果表明, 吴某康说自己长期被母亲管教,并且时不时的打骂,因此心理悄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事发当晚母亲陈某看着儿子整天无所事事,不肯好好读书,陈某一气之下,对儿子施行了家庭暴力。而吴某康对于母亲的家暴行为再也忍受不了,加上长期的怨恨堆积在一起,他拿起了准备好的水果刀就向母亲刺了过去。
同类案例
案例一:
贵州日报报道一对15岁的孪生姐妹因嫌父母管教过严,竟将剧毒鼠药拌进稀饭中,最终将亲生父母双双毒死家中。
案例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380e5488f4fc5677.png)
网友评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aceaadaa3a54e8c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4b63772cd856dc2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f6f3b810ebaa111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17535a9a2205e94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051e30cb79e875eb.png)
1. 家庭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少年期是个体智力开发、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良习惯和心理、不当行为易于发生的时期。家庭是少年适应社会过渡的最重要主体,它决定了少年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结构与状况,对少年行为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家庭暴力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年直接作为被施暴的对象,导致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另一种情况是暴力针对的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虽没有直接针对少年,但是少年目睹家庭暴力同样会对给少年造成很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
少年的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外部不良信息是造成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
家庭暴力使少年深受其害,侵害了受害人的人权,而且破坏了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些少年不仅直接卷入了家庭暴力事件中,而且还产生了高攻击性的社会行为,容易走向犯罪道路。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中的少年存在多方面的行为障碍,而高攻击性是少年最突出的行为问题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99204e765ede0006.png)
一方面家暴经历和场景可能会损害少年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他们常需要借助攻击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痛苦的内心感受。
另一方面高攻击倾向可能是受虐少年习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应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防御策略,受虐少年对周围伤害性的刺激过分警觉,并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少年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有此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危害社会稳定的犯罪者。
2. 家庭暴力对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
早年时期经历过或目睹过家庭暴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并对其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子女成长在父母经常争吵、打架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可能对父母产生莫名的畏惧感和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恐惧、无助、惊慌、焦虑、厌恶的精神状态中。
早年期有过受虐经历的个体的人格因素中环疑性、忧虑性、适应性和焦虑性水平均高,家庭中存在暴力现象不利于少年外向乐观,开朗合群、情绪稳定等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年消极个性特征的形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c0ad4e87e88e58e0.png)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少年早年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不和睦,会导致子女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子女因此逃避与家人接触,进而逃避与他人接触。
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其生活和学习,严重影响子女人格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们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尤其暴力经历是人格障碍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索。
心理学家约翰逊采用纵向研究法对639名1-11岁少年进行了18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中81人受到过忽视或虐待;在控制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精神障碍的影响后,少年期遭受虐待或受忽视者成年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是米受虐待者的4倍。
有研究者采用不同的人格因素理论模型对有过少年期虐待经历的个体进行研究,均发现少年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其不幸的经历相关。心理学家皮克尔认为有早年期创伤经历者可能更容易形成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人格上表现为孤寂、神经质、不愿意与现实接触等。
少年如果自幼就被来自家庭和父母过高的压力所笼罩,从小的生存环境就非常恶劣,心理长期处于恐惧和压抑之中,严重影响个体成长,表现为意志力差、行为缺乏控制、易怒。
爆发型人格障碍
当长期的恐惧和压抑的情绪逐渐积累并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很容易就会爆发出来,产生攻击行为。
有些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为了尽量少受惩罚,他们做事通常会追求完美,求全心切,过分约束自己,同时也会过度严格地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类少年缺乏正常的情感,缺乏罪恶感,往往在少年期就会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还有些少年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很差,怀疑心非常重,嫉妒心强,并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不信任他人,总是认为别人做事另有动机,大多是为了利用自己或加害自己。
少年早年期家庭暴力对男性少年成年后形成反社会性和分裂性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的影响,而情感和性虐待对女性少年成年后形成反社会性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显著影响。
3. 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少年敌意归因
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克乐认为,家庭是决定一个少年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索,许多研究者发现,少年犯与父母的联系并不像正常少年那样紧密。
对部分少年罪犯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家庭有紧张甚至冲突环境的占89.3%,远远高于正常少年。大部分曾有过不成功的社会化经历。
少年遭受家庭暴力不仅对少年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研究表明,躯体虐待经历影响少年的人际关系和信息加工,受虐少年的人际关系和信息加工能力存在缺陷。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038ec34e6e855e90.png)
家庭暴力往往使少年形成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遭遇家庭暴力的少年往往旱现出较严重的焦虑、抑郁以及较低的社会适应能力。
他们因为缺乏安全感、忧虑以致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因此在处理社会信息时更可能形成敌意归因倾向。
在假设挑衅的情景中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敌意归因倾向更明显。受虐少年经常处在恐惧环境中,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致使其善意归因的能力发展滞后,躯体虐待导致少年对敌意线索的选择性注意显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4e2a188d757118fe.png)
相对于正常少年,经受过家庭暴力的少年在心理方面所受的损害更大,人际关系淡漠,所以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少年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生成反应阶段,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退缩反应。
不幸的经历与环境刺激及交互作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其越轨行为,他们更可能参与暴力行为甚至刑事犯罪,更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者。
家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教育呢?
1.得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请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和他的老师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
2.在你“破口大骂”前,学会主动倾听,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也会释放很多的负面情绪。
3.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修正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4.就是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最好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待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当孩子暴力到家长已无法处理的地步时,应当及时去咨询医生或心理老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酿成本可避免的悲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1492/9509c1aebfa8493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