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白玉寒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09:08 被阅读0次
我们仨

第一次读《我们仨》,还是好多年前,只读了开头,觉得絮絮叨叨,没什么意思,就放下了。步入婚姻之后,再读《我们仨》,只觉得字里行间都是深情。

书的第一部分,是一场万里长梦。梦里,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互相惦念,守望相助,相依为命。“我”白天陪着钟书,晚上在梦境中陪着钱瑗。随着钱瑗和钟书相继离世,“我”也变成一片黄叶,孤独飘零,古驿道都是悲情。这一场万里长梦,给这本书涂上了悲伤和温情的底色,戚戚惶惶,让人心痛。

书的第二部分,是现实的往事。从钱钟书夫妇到牛津留学,喜得爱女,然后回国,直至钱瑗和钱钟书离世,一家三口的生活。书中并没有大段的感情描写,只是记录生活中的琐事,从一件件小事中,描述生活的乐趣和温馨。在牛津的厨房乐事,二人的“探险”,回国后一家三口的离别和团聚,圆圆被爷爷称为“读书种子”,极具画面感的描述,流露的都是三人的深情。只有热爱家庭和生活的人,才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这么有趣。

钱钟书夫妇淡泊名利,不愿尸位素餐,也不愿同流合污。解放后,知识分子收到迫害,一家三口“蜗居”在圆圆的宿舍,对同事朋友的帮助很是感激。有什么事情,能比一家团聚更重要,更幸福呢?

一本书读完,对杨绛先生甚是钦佩。一生大起大落,晚年接连丧女丧夫,却能以平和的语调写成《我们仨》。

经历了多深的温情,就经历了多深的痛苦。

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jt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