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一个词叫“刻意练习”,建议你还应该掌握一个词,叫“深度工作”。它来自今天每日精进介绍的这本书,一上市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职场类的榜首——《深度工作》,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你在工作,但是你真的会工作吗深度工作是指在工作中,通过刻意练习,达到专心忘我的状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有哪些具体方法?怎样才能利用深度工作,让工作效率最大化?
常见的工作状态有两种。一种叫“浮浅工作”,和字面意思一样,就是浮在表面的浅层工作。另一种叫“深度工作”,要求心无旁骛,极度专注于工作内容,最终交付出高价值的成果。知道这点后,下次身边有人工作效率太低时,你就可以提醒他:“你在工作,但没在深度工作。”要想做到深度工作,首先你得知道点儿脑科学的常识。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在做事时,才会消耗大脑的能量。其实并非如此——在切换不同的任务时,能量就被大量消耗了。工作的时候,刷刷手机、回复微信、接个电话,你以为高效处理了多件事,其实在任务切换时,就把大量能量给消耗了。这也是为什么,要聚焦专注力的原因。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性和职业特性不一样,深度工作的方法,也并非统一不变。如果是刚刚入门的新手,自身很难专注,那更适合“节奏模式”。每天固定在某个时间段,固定做一件事,形成一种节奏。比如,将每天起床后的一小时,设置成阅读时间。另一类人,在一年内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安排,比如教师,就适合“双峰模式”。将时间分为两块,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比如,一些大学教授会把教学工作集中在秋季学期,在春夏两季,投入学术研究。还有一种,叫“禁欲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两类人:1.工作环境相对封闭;2.极度自律。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很多作家在进行写书创作时,会常常用到。最后一种叫“记者模式”,难度系数是最高的:要能随时切换到深度工作的状态。每天的工作看起来是小单元、碎片化的在开展,但由于他们为自己设计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所以他们其实是根据完整目标体系,来分割每天的工作,使得每个碎片化的任务都在为整体的成果做积累。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最著名的记者,通常也会是优秀的作家,日常的采访不仅写作了媒体上发表的稿件,而且还帮助他们最终出版专著,因此得名“记者模式”。
无论选择哪种深度工作模式,你首先要做的都是: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3小时内切断一切网络来源、半小时内必须要达到固定成果产出等。“量化自我”也是十分有效的工具。设置一个记分板,诚实地记录每天可以被自己定义为深度工作的时间。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意识地去审查自己。慢慢地会发现,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如果上述这些,你还是做不到,这时候就要果断减少工作时间。听起来可能和深度工作的目的相违背,但这是一种非常诚实的做法。真相是:无论多么努力,普通人每天只能保持2-4小时深度工作的时间。所以低质量的超长时间投入并非好的解决方式,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你可能是“假装在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