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动机理论满足前边所说的17条理论命题,同时符合已知的、临床的、观察的以及经验的事实,绝大多数从临床经验直接获得。他与三大心理学相融合,它们是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心理动力学。
基本需要的特点
- 需要层次中的例外
虽然需要层级是有先后次序的,好像一个固定的等级集团,但实际上他是动态变化的,这里举几个例子:
对某些人来说自尊比爱更重要,缺乏爱并且寻求爱的人往往表现的极具攻击性以及拥有自信心。
还有一些拥有创造力的人,你可能发现他们的生活过的很贫苦,也往往会被人误解,但依然不顾一切,他们的创造驱力似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反向驱力都重要。他们的创造性不是作为基本需要的满足释放出的自我实现,而是作为不顾基本需要满足的匮乏的自我实现。
心理变态的人可能从生命的头几个月开始就缺乏爱的哺育,往往会永久丧失爱的需要和给予。
离我们很近的例子是工作上,有些人为了自尊可以放弃一份工作,但失业后,历经几个月的生活困难后,又会选择找回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自尊。
- 满足的不同程度
我们前边描述的几(五)个层次的需要,给人一种印象:如果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需要相继产生。这样的描述好像一个需要必须100%满足后,下面的需要才会产生。其实现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其全部的基本需要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未被满足。我们需要在他们的层次上给出一个百分比:
也许一般人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自我实现需要。
- 无意识需要
这些需要不一定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但在宏观上讲,在一般人身上通常是无意识的。有些人在掌握了一些方法后,可能变为有意识的。
这块我觉得和改变自身习惯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的一些坏习惯如何改掉,当你认识到后,掌控习惯的4步法: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可能重新植入新的习惯,从而将有意识的行为,慢慢转变为无意识的行为。
- 需要的文化特征
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不同社会中的人们之间的相近程度远比我们首次接触他们产生的印象要大的多,基本需要的分类试图重视具体的欲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面差异背后的相对统一性。惊人的差异都是表面性的,不是根本上的。
这不是绝对的,我们的观点仅仅是,基本需要比表面欲望相对来说更加重要、更普遍、更根本。比如对自尊的需要,在前边讲的猎人通过捕杀野兽获得,而我们可能通过更好的工作来获得,表面上不同,但底层都是获得自尊的需要。
- 行为的多种动机
不要把一种需要理解为某种行为的唯一的或单一的决定着。临床心理学发现,任何行为都有可能是多种冲动发泄的渠道。
比如我们去工作这个行为由什么触发?我想五类基本需求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 非动机的行为
愚笨之人言行愚笨,并不是说他想要或者试图这样愚笨,不是他有这样的动机,而是他本来就是那样(人格的反映)。再比如一个愉快的人独自一人时面带笑容,我说话用低音而不用高音,健康的人走路轻快,站立挺直,这些都属于表达性的、非机能性的行为。再有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无论有无动机,几乎总是表达性的。
行为的表达性和行为的目的性不是两个互相排斥的范畴,一般的行为通常兼容2者。
- ”以动物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
人本心理学是以人类,而不是任何其他低级的、或只拥有简单行为的动物为出发点的。在动物身上研究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被证明只适合动物,而不适合人。所以研究人的动机要先从研究动物开始是毫无道理的。
- 动机和病理学
任何一种心理病理理论都必要以一种合理的动机理论为基础。冲突或者挫折不一定会致病,只有当他们威胁或者伤及基本需要或者与基本需要紧密相关的局部需要时,才会致病。
- 满足的作用
一般需要通常是在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因此满足问题在动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了。
比如一个穷人一开始可能就是想吃的饱穿得暖,他找到一份工作,慢慢的吃饱穿暖不再是他的主要需求,后来他想变的有更有钱,于是开始自己去创业,没想到他竟然成功了,他拥有了很多的钱,于是钱也不在是他的需要了,后来的他做了很多的社会公益,来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下边这段理论需要仔细的去体会:既然一个基本需要满足匮乏的人应该被看作是病人,既然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的匮乏是个人之外的力量造成的,那么个人的疾病完全来自于社会。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良好或健康的社会:就是通过满足其成员的所有基本需要来促使他们最高目的的出现的社会。
当我们探究人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时,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
- 功能自主
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他们更强有力的先觉条件,又独立于他们本身的满足。
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这种坚强和健康通常是由于爱、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在早年长期得到满足的结果。正在看育儿的书的书友们,在孩子早期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安全感,爱,自尊的满足,有多么重要,不言而喻。前段时间看《养育女孩》中就说到,0-2岁时孩子确认自己是否安全,是否被爱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且这个问题将一直贯穿他们的学生生涯。家长应该如何做,还用我多说吗?
我们倾向将性格结构看成是心理学中功能自主的重要例证。
这本书看的实在太慢,太难啃,能联系一些之前看过的书,再生搬硬套一些能想到的案例,坚持看完,不管需要多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102/cbc72a2e3de5a37d.jpg)
希望喜欢我的书友可以关注
雪堂书屋_幸福猪 - 简书
幸福猪的知识积累 - 连载 - 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