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我是不大好意思的,只是突然突然发现这样的标题是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然这并非我原来风格。
虽然毕业很久,但我依旧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在工作之余每年看50-100本的书,积累下来真看了这么多本书。如果算上大学四年,那估计这个数量得翻番了。当然不可否认,看的这么多书并非都是值得一看好书,也有很多是劣书妖书,这也是看过之后才明白,浪费了不少时间。
首先自我澄清一下我每天读书并非不能做到如那些大V每天五分钟一周读完一本书的速读。这类卖灵汤妙药的方法论,我是不敢恭维。我算是苦读型的吧,以前单身时候百无聊赖下班吃完饭没事就看书一天得有一两个个小时,有时深圳三四个小时,周末基本会有一天是泡图书馆一整天十多小时。
但我还是觉得惭愧,是在于如果以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渊博程度是没有意义的。多只是意味着你读的是快餐书,或者只是泛泛而读。而如高中在课余时间一天都可以看两本武侠小说,这一年几百本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像《史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虽然也就三十万字,通读一遍就得耗费很多时日。很多书我看了很多遍,读透了才是真谛。即使像大秦帝国和德川家康这些五百多万字的大部头书我看了两三遍。
当然我并非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所追求。工作之余,我一个人骑行过台湾和欧洲,走过很多地方,跑过全马,户外徒步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未来我也有很多新的规划。
前两年突然有种顿悟,读书其实应该是要这样的境界:不求快,只求慢;不求多,只求深。好书反复品读才能得其中三味,读一本胜读百本。然后可以和别人非常深入的探讨。而并非夸夸其谈,做个鹦鹉只是知道书的内容梗概。正如啪啪啪一样,你不能只是为了那三秒的快感,否则那还不如自撸。
世上好书实在太多,若论哪几本最值得推荐的那实在太难选择了,最值得看,那不过是见识浅薄之人才会说出的话。网上经常看到很多推荐书单《每个人一生都要读一百本书》,那其实都是扯淡,推荐者也未必看过,只是故作夸张吸人眼球罢了。
我工作七年,论所关注内容必然和大学时候差别太大,以前是风花雪月,现在更关注经世致用罢了。
我读书是纸质书为主,电子书为辅,若看电子书看到好书,会再买一本纸质书回来重读收藏,有时候会多买几本赠送给周边的朋友。
下面先推荐几本书,都是我反复研读过的书,经细加揣摩后才推荐的。再强调一下,这些都不是看一遍就能理解的书。后面若有时间,再不定期推荐。这些书排名不分先后。
1. 《旁观者》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以前我真不懂,后来进入社会接触更多的人后才愈觉本书的意义所在。
作者德鲁克是21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然而这不是一本管理学著作。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是《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我忍不住又想去吐槽一下这个书名,这像不像机场书店哪些成功学书有木有!但其实真不是成功学!!
英文版的书名是Adventure of a Bystander: Other Lives and My Times,直译过来就是《一个旁观者的奇遇:其他人物以及我所历经的时代》。
这是一本有关“人”的书,但不是以德鲁克为主题。Other Lives and My Times,这个英文版的副标题,将本书主旨一语道尽。
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并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精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对德鲁克影响至深。这些人包括他的奶奶、恩师、长辈、历史人物、朋友等,他们都是德鲁克生命中重要的人,而且这些人本身都是极为精彩的故事。
对德鲁克而言,他们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将社会真相折射或是反射出来。也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给了德鲁克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和世界的人。
用德鲁克的话说:“这本书虽然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也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站在舞台侧面观看的旁观者,能见人所不能见者,注意到演员或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他的思索,不是想镜子般的反思,而是一种三棱镜似的折射。
从旁观者的角度,人无不是多变、多元以及具有独特之处的。
用德鲁克的话说:“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而这就是一个旁观者的奇遇。
2.《失控》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几年前这本书很火,是因为张小龙说过这,“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失控》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
张小龙在中国互联网是教父级别的人物,他如此推崇这么书。他认为,如果做互联网产品的不看一下这本书,知识是不全面的。
这本书是一本大部头,读起来挺痛苦,很烧脑,而又脑洞大开。张小龙说他自己也没看完。
这本书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一种群体效应。凯文凯利在本书提到的一个关于蚂蚁的例子,他说:“我们讲到一个蚂蚁的案例的时候,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它之所以找到最优的路径是因为它非常的愚蠢。有那么多蚂蚁在目前已知的最短的路径上走,还有一些蚂蚁它不走这条路,它继续走别的路。走来走去发现还有更短的路,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一种还会有一种更愚蠢、更开放、更省事的等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有可能达到持续的、最优化的环境。而不是说我们一旦达到一个环境,达到一个方式,达到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控制起来,我们就按照这种方式去做。”
群体中的个体由于愚蠢,会去尝试各种路径,结果会发现比现在更短距离的路线。一种依靠强大基数的疯狂无理性实验,得到了最优解。凯文凯利之所以说群体的智慧高,是因为他不是单独看一个蚂蚁,而是把蚂蚁当作一个整体,个体的无理性却带来了整体的高智商,基础是强大的尝试能力及失败的低代价。
这是众愚成智。
3.《黑天鹅》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这是一本让人进行自我怀疑和自我反思的书。
这本书的主旨是揭示常人思维上的巨大的漏洞:思考的时候过多的去相信某些人、事、理论、数据,而不是怀疑,特别是怀疑自己,而怀疑恰恰是我们少犯错或者是严重错误的最大保证。
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我们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我们的历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通常都不是我们已知或可以预见的东西。股市会突然崩盘,美国地产泡沫会引发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次贷危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会使得大半个中国陷入瘫痪状态,带来上千亿的损失……我们其实每一天都被“黑天鹅”环绕着。即使你足不出户,认识到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力也并不难。审视一下你自己的生存环境,数一数自你出生以来,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技术变革和发明,它们有多少在你预料之中?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的职业选择、与爱人的邂逅、朋友的背叛、暴富或潦倒、股市大涨或崩盘……这些事有多少是按照计划发生的?
这本书揭示了这样的一个深刻理解: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生活只是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累积结果。我非常喜欢塔勒布关于黑天鹅事件的重大影响的两句话:“生活只是少数重大事件的累积结果。”“历史和社会不会爬行,它们会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之间只有很少的摇摆。而我们(以及历史学家)喜欢相信我们能够预测小的逐步演变。”回顾过去,极少数根本无法预料却影响巨大的黑天鹅事件,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我们人性中,除了过度专注于已知知识以外,还有另一个弱点:习惯于学习精确的东西,而不是从总体上把握。
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不可重复的事件在发生之前是被忽视的,在发生之后则被过度估计。某个黑天鹅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人们会预期它将会再发生,而实际上再发生的概率已经降低了。我们喜欢考虑具体和已知的黑天鹅现象,但实际上随机性的本质在于其抽象性。
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不会学习。这个问题产生于我们的思维结构:我们不学习规律,而是学习事实,而且只学习事实。我们似乎不太善于认识到我们的超规律,即我们倾向于不学习规律的规律。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的思考如此少。
我们需要学会学习,学会怀疑自己,这才是我们少犯错或者是严重错误的最大保证。
这样,当黑天鹅来临时,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4.《人类星空闪耀时》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人类星空闪耀时》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它的英文名字是 Decisive Moments in History: Twelve Historical Miniatures ,作者为这本小书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副标题:十二幅历史性的袖珍画。
整本书是由十二篇独立的人物传记集合而成,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的是,作者不是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时刻。
书中集结的人物事件跨越了地域、时代与领域的界限,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到十七世纪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从十六世纪第一个发现太平洋文明的巴尔博亚到十八世纪德国音乐大师清唱剧《弥塞亚》的谱曲者亨德尔……作者的笔在时空经纬间行云流水地穿梭,意在构成一副让后人高山仰止的人类群星闪耀图。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尽管它里面只包含了短短十几篇历史特写,却让人深深体会到那些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是穆罕默德二世、亨德尔、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而引人深思。
斯科特上校用冻僵的手指在濒临死亡的时刻给妻子的遗书写下:“你知道,我必须强迫自己努力奋斗——以前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旅行,我能和你讲什么呢?它比起舒舒服服待在家里好多了!”
5.《乌合之众》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这本书畅销将近一百年,很多人读完之后都心有戚戚焉。勒庞深谙大众心理,将上面的三种方法在这本书用的淋漓尽致处。他深知如何“以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煽动群众的情绪”,并把这一手段成功地用在了读者身上。全书的写作都体现了勒庞对大众心理的掌控,但却能够让读者浑然不觉,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包括我在内),甚至把这本书推上了社会心理学经典的圣坛。
记住这三个关键词:断言,重读和传染。
这本书讲到群体领袖的三种动员手段,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断言法,是指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重复法,也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通过不断重复最终能够使人把他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传染法,如果一个断言得到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便会于此启动。
按勒庞的描述,独立个体加入群体后,个体的智商也被拉低。用简单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众智成愚”。这真是一个悲伤的结论。
但我并不认为勒庞以此对人类群体心理状态(低智,多变,易蛊惑,夸大感情寄少数领袖主导,无意识人格(感情、道德观)压制有意识人格(观念、推理和想象力))持悲观态度。正视群体的缺点,然后反思避免自己因为从众变得愚蠢,我认为这才是勒庞全书去传达的意义所在。
在《乌合之众》书中曾有一段深情描述:“第二类领袖所具备的持久意志力,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能够究竟成就什么,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挡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无法阻挡他们的步伐。”
在乌合之众中,去做一名意志坚定的领袖。
6.《论持久战》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说起《论持久战》,如果你够污,可能你会想到这是左手《金瓶梅》,右手的那本《论持久战》。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放心,我没那么污!哈哈!
不扯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老毛的《论持久战》。其实我本来想推荐毛泽东选集,实在值得反复品读的。《实践论》《矛盾论》这四部,如果觉得枯燥,那《论持久战》。
有人将《论持久战》这本本书比作诸葛亮的隆中对,我以为“老毛的论持久战,不知道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高明到哪里去了”。
《论持久战》的高明,抄录几段给大家参考一下:
1. 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郎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
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2. 蒋经国的秘书余致浚回忆:“我们正继续谈到前线喜讯时,蒋经国突然把谈锋转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了。平时我们谈话从来不涉及有关中共领导方面的问题。而蒋现在却主动提出来,我们自然是仔细聆听。他对《论持久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文章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读了叫人万分信服。他还说,他已阅读过七八遍了,有时间还要下功夫去钻研。同时,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全书已翻阅得很旧了,书上红蓝铅笔划的道道、圈圈,密密麻麻,书边周围写满了中文和俄文,看来他对这本小册子非常喜爱,是认真阅读过的。”
3. 白崇禧当时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副总参谋长。他从周恩来手里接过《论持久战》后就一气读完。他赞同毛泽东的观点,佩服毛泽东的分析,他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因而积极向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这是一本提升自己战略思维很好的书。
认真读几遍,相信你会有极大的收获。
今天先推荐这几本书,后面有时间再推荐。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又答王痒书》
若觉得好,点个赞呗
毕业七年,读了四百多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