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早上七点,是我和培春教练进行固定连线的时间。教练是一面镜子,今早通过这面镜子,我看到了自己不曾觉察的点。
- 是“我”,而不是“你”
上次教练已经给我指出来了,说我在说话的时候,老是习惯性的用“你”开头,比如老是说“你怎么做”,而其实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怎么做”。之前有听到小伙伴在说话时习惯性的用“我们”开头,当时就有觉得不对劲,但没想到自己身上居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自我表达时,不管习惯是说“你”,还是说“我们”,在当下的我看来,都是潜意识上在回避责任,在避免做出承诺。而真要想改变,必须在表达时联系自我,把自己推进局中,因为只有将身心置于事内,在过程中,再让自己保持置身事外的清晰感,如此觉察反思自己,才能看见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才有可能修补自己身上存在的缺漏。
- 道与术的关系
在教练的引导之下,我觉知到自己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过程中,心理上存在不舒服的点。为此,教练说,清晰 > 选择。我的理解是,如果对于要做的事,没有清晰的觉察,没有理清要做的事与自己既定目标之间的关系,那么我就很有可能出于感性的判断而选择“干扰”。
要知道,成绩=潜力-干扰。而我们的潜力是没有上限的,那么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绩,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能避免多少干扰。
那么具体如何区分干扰呢?首先要明确目标,接下来,只要是与我们目标不一致的信念和想法,都是干扰。话说回来,其实真正的干扰,重点不在于是否有外人阻止我们的行动,而是在于我们内心的自我对话。比如说“没关系,对方不在意”;“先放一放,这个没有那么重要”。
自我觉察,我在行动前的选择中,内心的的确确有这样的自我对话。对于一些制定的计划没有完成,也正是源于我对它重要性的判断和选择。至于这个重要性判断的依据是理性还是感性,我想更多时候是源于感性。
而经过教练的引导,我进一步认识到制定计划是道,但制定计划绝不是仅仅就是为了制定计划。作为一个计划制定者,我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就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更要知道每一条计划清单对应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简言之,就是目的才是道,而计划只是术。
道生万法(术)。在行动过程中,我要守住的是道,是出发的目的和初心,而不是要守住周计划或者是日计划的清单。毕竟计划可以灵活调整,但初心却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在理清这一点之前,我对于计划的变动与调整,在心中是存在不舒服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制定计划了,就相当于做出承诺了,而现在没有兑现,就是不诚信的表现,所以在心里会感觉不舒服。我相信很多人正是源于这一点,不愿意给自己制定计划,潜意识就是在回避在退让。
现在我觉知到,自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正是源于错误的认知。而一直以来,对于制定计划与实施,我守得是计划清单本身,而不是背后的目的和初心。
这点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觉察和提升,我相信这一点可以为每一个因为制定计划而存在困惑的人带来启发。所以我把自己与教练的这次互动感想,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