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启动了“DeSeCo”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个体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提供界定和选择这些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以回应日益复杂的时代变化和加速度的科技革命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
2,这些框架无一例外都关注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强个体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环境下展开,重视全球化条件下和多元异质社会中培养主动参与和积极贡献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感。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集中反映了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对公民素养的共同要求。
3,按照OECD的说法,21世纪的核心素养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要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具体领域专家而言是重要的,对所有人都是重要的。
4,在内涵上,核心素养超越了对具体(学科)领悟知识或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强调整合性、现实性和可迁移性。
5,素养“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它包括在特定情境中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所调动和利用的心理社会资源“包含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它是个体整合上述资源,应对过解决各种复杂陌生的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6,以21世纪的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让教育者更加关注如何搭建学校教育、儿童生活与未来社会的桥梁,而不仅仅将视野局限在学科内容、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等方面。
7,利用核心素养模型来阐述教育总体目标,不仅使育人形象更为清晰,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超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育人要求,强调对高阶、整合和可迁移的综合品质的培养。
8,素养导向的学校教育指向更为广义的课程观,蕴含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泛在育人环境的构建。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通过各种整合性的现实情境和真实性任务,实现各教育阶段的螺旋上升和各学科课程之间的统整。在学习方式上,通过问题式或者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体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性问题,模仿或参与各种真实的社会实践,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在经历对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建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适应的统一。
9,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资源配置、考试评估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诸多挑战和要求。学校需要从素养培养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资源配置,按照新型学习方式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实质内涵质量话语体系和评价机制,赋予教师更加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和灵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