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一学
《小学问》读书笔记

《小学问》读书笔记

作者: 爱写作的燕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2:11 被阅读131次

    看《奇葩说》,里面的辩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激烈。吃瓜群众只觉得双方都句句在理,但评委一下子就看出其中破绽。是评委聪明,观众比较笨吗?当然不是。关键的原因,在于一些语言上的逻辑思路,很容易让说话者借题发挥,误导别人,把别人带进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引导对方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我们要在这些似是而非的逻辑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炼就一双金睛火眼,找出其中的思维陷阱。

    1、证明不存在的事物

    我们来看两个人的对话。

    甲:你见过太阳从西边升起吗?

    乙:从来没有西边升起的日出,太阳总是东升西落的。

    甲:这只是以前的现象,你不能说以后也是。说不定太阳明天就从西边升起,或者以后有一天会这样。

    乙:。。。

    说到这份上,乙语塞了。对话中,甲看似杠精,却导出了一个观点——他想证实不存在的事物。但既然不存在,又有何证据呢?这让辩论进入了死胡同而永无结论。

    应对方法:生活中,我们只证实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证实那些目前未知的事物。

    这就是逻辑上的“证有不证无”,比如“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吗”?根据我们已有的认知,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这可以通过科学论证。但”太阳也许会从西边升起“是我们目前认为不存在的现象,所以根据”证有不证无“的原则,这个不必举证。

    当别人问”凭什么说没有“的时候,”证有不证无“的原则便可以出场了。反问对方:证有不证无,你说有,请你先举证“,便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质疑和争辩。

    2、把别人的错误归因为自身原因,把自己的错误归因为外部原因。

    自己上班迟到,是因为堵车、闹钟失灵; 别人同样是迟到,你却认为他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散漫惯了。

    自己感冒,是因为天气忽冷忽热、室内的空调太冷; 别人感冒,却是因为他不会照顾自己,自理能力低。

    这样的双重标准,容易过度否定别人,导致看待问题片面化,带来认知偏差。

    应对方法:看待问题的评判标准要一致。

    当对方看待别人的问题时,往往会向内归因,强调别人自身的错误。但对自己的失误,却常常归因外部环境和客观原因。这样的双重标准无形中替自己找到”合理“辩解,美化了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醒他标准要一致,才能消除谬误。

    3、错把原因当结果。

    有这样一则调查报道的结论称:女性过了四十岁之后才生孩子,活到百岁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4 倍。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漏洞,但仔细推敲起来可以看出,女性过了四十岁还能自然受孕,那她本身的身体素质就很好,长寿的机会自然比普通女性大,而晚婚晚育的观念,更多受到学历、社会地位、收入这些因素影响,因此更合理的结论应该是: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本来就能活到百岁的女性,晚育的可能性更大。

    这个事例中,原因和结果被倒置,容易混淆认知,导致谬误产生。

    应对方法:弄清因果关系,不把原因当结果。

    网络上很多科普调查、科学论证之类的新闻,比如”女性过了四十岁之后才生孩子,活到百岁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4 倍“这样的结论,很容易有因果倒置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其他可能性,才不会掉进推理陷阱里而轻信。

    4、对一件小事看不顺眼,于是把它推向极端,凸现其坏处和弊端。

    读书的时候,孩子的字写得不好,无论老师怎么纠正,也没多少进步。老师无奈地说:连个字都写不好,学其他就更可想而知了。

    越来越多青少年爱玩游戏,马上有人指责“再这样下去,大家岂不是都不工作和学习了”?

    这样一推到底的滑坡式谬误,逻辑推导并不严谨——只能说有可能,但并没有必然性。

    应对方法: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的糟糕结论。

    事物的变化发展,并非直线般一落千丈,只是围绕正常值波浪式起伏而已。因此前面所说的“青少年爱玩游戏”,只是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和娱乐,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工作学习了。“学生的字写得不好”,仅限于字不好,要以事论事,不能牵扯到其他领域的好坏上去。

    5、面对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大众容易用挑剔和谴责的目光评价。

    当有女性不幸遭到性侵,大众除了谴责歹徒,还会评论受害者不应该太招摇,应该低调保守些,带眼识人。尽管她并没有穿着暴露,也没有招惹谁。

    因为我们都害怕同类的事件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人身上,如果确信这是无妄之灾,那我们的恐惧没法排解,所以一定要从受害者那里找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来维系自己的安全感。

    应对方法:公平地评价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客观地思考避免问题的方法。

    不为消除恐惧而攻击别人,这只会扭曲自己的认知。平复情绪后好好思考:如何做能更安全,对情绪更有帮助。

    理解了这些思维陷阱后,当别人在你面前,用似是而非的逻辑跟你辩论的时候,你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对方绕进去,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聪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问》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bb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