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五味调和,原在格局
文/沈周霄
一道好菜,要把不同味道调和起来;一首乐章,要把许多乐器合奏起来;一幅油画,要把诸多色彩运用起来;然而,酸甜苦辣咸、宫商角徵羽、黄绿青蓝紫,需要“调和”得恰到好处,方成上品。
国人论辩,常走极端。朋友常去日本,不免与人谈及日本人的教养,结果没说几句,就惹得一位爱国同胞大为光火。一番痛斥,“长日本人志气,灭中国人威风”,当场给朋友冠以“精日分子”的大帽。这是为“五味不和”。旁边里,几位友人赶紧劝住,“你看日本人的茶道,不还是中国人传过去的”“日本人有教养,还不是沾了咱老祖宗的光”,这番“太极推手”可谓深得“和稀泥”精髓。
究其根源,还在于国人热衷于“和泥”,却不喜“思考”;可真正的“共存相生”,恰恰是建立在深度思考而得出的“同一规则”之下。
“各美其美”的前提是,各自的是“美”。上文所谈,一谈及其他文明的优点,就“护犊子”的“爱国同胞”,其观念似乎就不能称之为“美”。“美美与共”的前提是“共”,彼此都有共同的愿景或利益。文中几位友人与爱国同胞,可以说在“共”这一点上是相通,那就是“都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和而不同”的“和”讲的是彼此尊重基础上的“和”,而“不同”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强求的不同,而是为了彼此更好地发展而保留的个性。
“爱国同胞”,一上来就坚持“不同”,并给朋友冠以“精日分子”的大帽也称不得“尊重”;“几位友人”,拉架式的拆解,也没有真正在论辩的问题上深层次解决推进,且不说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与中国唐代传入的茶道有天壤之别,就事论事而言,也应该辨其妍媸,分其是非,选择一种彼此都接受的方式,推进文化的交流与互补。当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三观不同都很正常;彼此若能在互相尊重、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思考出各自的美,摒弃了各自的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那倒是“天下大同”了。
可惜的是,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下,还需有实力与底气作为后盾。理性的思考,很多时候比不赢强权的逻辑。亨廷顿意志执行的背后,是西方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食物链下游的生物,总是渴望“各美其美”;却需要祈求上游的“赦免”和“仁慈”。
突然想起,盛唐体例中的“边塞诗”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走出汉家边塞,进入胡人土地,北归的大雁告别中原水草回归到胡人的天空,胡汉在这里不是判然对立的两方,而是在一种宏大的视野格局当中,互补过渡的两个自然时空。
喜欢这样一个雄视万里、雍容豁达的精神格局。
后记:
近期,家中琐事繁多,浮生一日,深夜得闲,方落得笔,写下早就想写的这篇高考下水文。
匆忙之间,难免词不达意,见笑方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