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
觉察力的思考与训练

觉察力的思考与训练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07:03 被阅读0次

之前说到了心理咨询中的觉察力,本文来总结一下。我发现不同时间的自己,不像同一个人。

我总感觉昨天的自己很傻很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走过一些路,见过一些人,看过一些不同的风景,对事情有了不同的体悟,好像今天比昨天更高明。


之前有人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佛畏系统。另一个我很喜欢的UP主说,要追求系统化的标准,而不是单一维度的目标。

我在想,如果把觉察力的训练,当做系统化的标准,我每天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每天反思,每天冥想。

心理咨询师需要对他人的认识有洞察力,对自我认识是有觉察力。不练就这两种功夫,就不能深入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觉察力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他人,一种是对自己。对他人的觉察,该怎么练习呢?

多听看,多听多想,多写分析报告。最好偶然可以把对方说的话录下来,观察分析,看看对方在想什么。

对自己,每次有情绪都要写觉察日记。最好是系统的,整体的,反思由点及面。日常要有这些主题的作品产生。

这样长期做下去,什么好结果不确定,但应该会有好结果。期待的效果在路上,我在积极行动奔向它,不断的缩短我与它之间的差距。

心理咨询是面镜子,不做咨询,你不知道自己说话有多啰嗦,思想有多主观,动作有多讨厌。

心理咨询需要更多思考和觉察。学了心理学之后,我更加沉默,没有之前爱说话,但是人际关系变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在以前我说话,就是单纯的说话,或以自我为中心,表达自己。心里没有别人,我说出来的话自然是自私的,没有什么感情。

但现在学了心理学,开始安静下来思考,慢慢的锻炼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察别人的感受,说出让对方喜欢的话。

我想让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好,而人是我对环境最直接的感知系统,会透过周围人对我的态度来感知世界。

需要对周围人散发出更多的善意友好,这样友善的互动才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生活。

接下来发现比起之前吸引他人注意或表达诉说自己内心需要的语言,我更倾向安静下来,听对方说话。

看看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再决定我是不是要说出我想说的话。这样生活中我的愿望就更容易达成,想要的一般都能得到。

咨询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它既不等同于医患关系,也不等同于师生关系,更不等同于朋友关系。

咨询的关系的微妙,就在于他的中立性与距离性,前者确保咨询判断的客观,后者确保咨询人员的影响力。

有时我会有些遗憾,没有办法和另一个友善爱我的人融为一体,这种感觉让我不孤独,有更强的归属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遗憾。

同时又在害怕这种融入,感觉这样好像失去了自我。现在感觉我与他人好像始终隔着一层,始终是中立的存在。

保持距离有什么好处呢?让我可以远远的看见一个人,通过故事,通过讲述慢慢拉进与这个人的距离,可以站在近处,扶持他一起走接下来的路。这样也挺好。

初学者一个常见的毛病是,在谈话中按照自己的既定议题讲话,而无视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及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做势必给人一种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的感觉,令咨询关系无法建立,也无法表现同感与尊重。

咨询师聊自己愿意聊的话题,而不聊来访者聊的话题。这是咨询师的大忌。这样聊最多两次就会脱落,能活下来的,基本都会尽量减少犯这个错误。

咨询师的市场有个很简单的规矩。有能力有效的咨询师站着,没有能力没效果的躺着。毕竟来访者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还挺有效的。

另一个通病是对来访者的喜怒哀乐,毫无反应,其实态度冷漠犹如法官活,如医生,这种麻木不仁的做法,会阻碍与来访者的心灵沟通,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恐惧与焦虑,对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对来访的状态有反应,他的喜怒哀乐对应咨询师的喜怒哀乐。如果忽视这一点,感情得不到沟通,所有的道理都是废话和谎言。

在尊重、自恋、同理心,没有得到满足或释放时,所有的手段都是扯淡。这是沟通与咨询的前提。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察力的思考与训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ez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