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西北
一
金庸笔下有许多“父亲”的角色。既有枉为人父的父亲,如岳不群、公孙止等,也有不好不坏的父亲,如段正淳、玄慈方丈等,还有诸如黄药师、包不同这样的好父亲。
东邪黄药师一向性情孤僻,高视阔步,唯独对爱女黄蓉“宠爱无比”。黄蓉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情商极高,这都与黄药师的教育分不开。
至于包不同,从他回答西夏宫女三个问题的答案中就不难看出他对六岁女儿包不靓的深切父爱。黄药师和包不同固然都是好父亲,但与另一位“父亲”相比,黄、包二人就显得逊色不少。
在我看来,江湖上做父亲做得最好的当属张无忌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
虽不是生父,但在无忌的心里,这位义父的分量甚至超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张翠山。在离开冰火岛时,得知谢逊要留下来独处孤岛,“张无忌却朗声道:‘义父,你不去,我也不去!你自尽,我也自尽。大丈夫说得出做得到,你横刀抹脖子,我也横刀抹脖子!’”
如果说这些话听起来显得孩子气十足,那么十余年后张无忌在灵蛇岛偶然听到义父的声音感到“惊喜交集”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张无忌如此敬重这位义父,后来赵敏仅凭谢逊的一束头发,就让张无忌终止拜堂成亲,弃周芷若而去,便也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张无忌出生之前,谢逊是一个作恶多端,满手鲜血的杀人恶魔形象:在王盘山岛第一次亮相便用“狮子吼”将一干人震得神经错乱;为了嫁祸于仇家成昆,故意滥杀无辜;十三拳打死少林空见大师……
这样一个十恶不赦,名声狼藉之人原本和一个好爸爸的高大形象相去甚远,但正是张无忌出生时的啼哭声如无形之手拨动了谢逊心灵深处那根充满人性的心弦,让谢逊忆起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接着,这位义父便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同是谢逊,上一刻还是“右手宝刀,左手长剑”,欲取张翠山夫妇性命,下一刻便脱胎换骨般“用陶盆端了一盆热水进来”,让张翠山给婴儿洗澡。
自此,正如无忌母亲殷素素所言,“那胡作妄为的恶贼谢逊便此死了”,站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的伟岸父亲形象。
二
为父当学谢法王。
在如今男生普遍渐失阳刚之气的背景下,谢逊以他的实际行动向读者诠释了“如何当好父亲”这一具有深刻教育内涵和重要现实意义的艰深课题。
要当好父亲,首先心中要有“爱”。
谢逊是一个心中有“爱”,行动亦有“爱”的义父。听到张无忌出生时的啼哭,谢逊“侧过了头,倾听婴儿的啼哭之声”,“脸上充满关切之情”;第一次抱无忌时,“不由得喜极而泣,双臂发抖”;当了无忌的义父后,为了让张翠山夫妇全心全意抚育孩子,“自此捕鹿杀熊,便由谢逊一力承担”;因无忌长大太过顽皮,见张翠山夫妇要责打无忌,“每次都是谢逊从中拦住”……
这一幕幕生活场景远比如今电视上的亲子秀显得更加自然而生动。
当然,要当好父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
优秀的父亲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作为孩子效仿的模板、超越的目标,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用无声的权威指引孩子的未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挑战,而不指望亲情的庇护,从而在意志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无忌四岁时,张翠山便请谢逊给孩子传授武功,谢逊认为无忌年龄过小且自己武功太深而拒绝,建议先由张翠山传授其武当心法。待无忌八岁,“谢逊果然要无忌跟他学练武功”。
谢逊给予无忌的爱绝非溺爱。在给无忌传授较为高深的功夫时,无忌学不会,“谢逊便又打又骂,丝毫不予姑息”。
见殷素素心疼孩子并对这种教育方法表示不解,“谢逊道:‘我又不是教他练,是教他尽数记在心中。’”只要无忌背错一字,“谢逊便重重一个耳光打了过去”,“往往便让无忌半边脸蛋红肿半天”。
后来的事实证明,谢逊这种教育方法是极为科学的。
毕竟要在两年时间内尽量传授多一些的武功,对于那些暂时无法理解的心法口诀,只能先死记硬背,待到日后细细琢磨。正如我们小时候背诵唐诗宋词,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韵味,只知一味埋头苦背。长大后,遇到诗词所描述的真实情景便能脱口而出,此时对诗词意境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对于谢逊的严厉教育,多年之后,张无忌也终于“明白了义父的苦心”。
三
要当好父亲,最重要的是要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孩子贵在言传身教。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这些积极的品质往往是父亲传递给孩子的。父亲能做到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必须做到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在给无忌传授武功的的那段日子里,谢逊“竟片刻也不和无忌分离,便是晚间,也要无忌跟他同睡”。即使在扎结木筏的时候,“谢逊总要无忌站在身边,盘问查考他所学武功”。
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父亲的世界是“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除了传授武功,谢逊还通过讲自己的故事这种方式教会小无忌辨别真假善恶。
当谢逊讲到自己“十三拳打死少林空见大师”那件事时,心地仁厚的无忌竟劝谢逊要手下留情,“谢逊叹了口气,说道:‘枉自我活了几十岁,那时却不及孩子的见识。’”
在孩子面前不掩饰自身缺点,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犯错,重要的是要做到知错便改。这样一个会讲故事并能以身作则的义父不正是无忌童年里最好的陪伴吗?
每次读到张翠山一家三口在月光下围坐谢逊身旁听这位“有故事的人”讲故事这一段,我的眼前总会呈现出一幅无比温馨的场景。台湾作家木心说过:“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可惜这种好传统正在逐渐被我们摈弃。
如今,有些爸爸宁愿花时间在外面给年轻姑娘“讲故事”,也不愿回到家为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殊不知,为自己的孩子“讲故事”远比给年轻姑娘“讲故事”更有意义,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虽曾误入歧途,但贵在迷途知返;即便双目失明,也仍能技压群雄;身为一介武夫,却做到教育有方,这便是谢逊。
张无忌并非谢逊的亲生孩子,谢逊却将张无忌当做亲生孩子来抚养,作为“义父”,比亲生父亲做得还要好,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