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者,人也;君子也。”这便是我的君子观。
我并非是深受礼教、中庸之道影响才能有此观点,只是深感一个“仁”字包含了太多太多……
“仁”者,必当心存社稷,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登岳阳楼阁,观万里江河,而心中牵系的却是“天下之忧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遭逢“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头说惶恐”之苦时,抒发的却是如此之感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在探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后仍有如此之豪情,古之英雄如此,做今之君子,亦当如此。只有心存“仁”字,才能有“天下有难,匹夫有责”之责任,才能有奋发图强,为民报国之壮志,也才能有民族之崛起,国家之富强之日。
“仁”者,必当志存高远,且能为之不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若无惊天地之志向,又凭何被司马迁称之为“世家”?“卧薪尝胆十余载”越王勾践若无重振河山,誓雪耻辱之壮志,又怎能为今人传颂?“大丈夫当志存高远”,古诗有劝言:“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做“仁”者,不能满足现状,要有远大之抱负,更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之毅力,要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难来”。
“仁”者,必当善辩好恶,唯善是从。
管宁割席的故事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简简单单几十字,便显示了管宁与华歆对金钱及权贵的不同态度,也使我们明白了管宁为何日后能成为著名隐士的原因。“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做“君子”,做“仁”者,当如管宁。
“仁”者,必当唯德唯义,讲做人之骨气。
张衡曾说:“不患禄之不伙,而患知之不多,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李清照曾说:“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人生在世,讲德讲义,讲骨气。“君子”者,更当如此。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教授也曾为中国人之骨气,拒领救济粮,此为真君子也。
做“君子”,很难,尤其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自知不是君子,只有借缅怀古之君子来抒发自己之感想了。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