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说什么
第五章:道形无名

第五章:道形无名

作者: 玄机楼楼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23:45 被阅读0次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老王说的《道德经》和他们看到的那些解读著作都不一样。

    《道德经》要分清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和君子之道,分清了这两个道,才能明白《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他们对老王多了一层佩服,这小子太能侃了,他们听得不过瘾,想要继续听老王说《道德经》。

    王老五一脸平淡地表情,“道”可不是用来说的,但又不得不说,如何去说,那就需要在自然中去体悟。

    道是很玄妙,但不代表不能体悟,老子的《道德经》通篇看起来在讲道论道,这只是欲盖弥彰地表象,就好像窗户上糊了一层纸所以遮挡了月光,要想让月光照进屋子里面,必须要捅破这层窗户纸。

    回到这本经典当中,实际上《道德经》讲的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古代很多人修行都去深山老林,不是为了躲避世间的纷扰,而是更好地和自然接通,在天地万物,在自然中,体会花开花谢,体会道的内涵和外延。

    老子的《道德经》核心在于自然,这和老子的职业有关,老子是典藏室官,也就是图书管理员,他很有可能见到了上古先王治国的宝典,在《黄帝内经》里面也讲到了上古真人的养生之道。

    有人说,《道德经》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跟《黄帝内经》一样是假托老子所作,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道德经》是老子系统整理了先王治理国家的经验,把这些道和德的表现总结成书,我们现在传世的《道德经》是有有很多后代人的观点补充进来的,郭店的竹简本就一千多个字,比通行本少了三分之二,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回到这本经书本身,他告诉我们,懂得了自然,也就进入了道的玄妙的大门。要说自然之道,这就要说到《道德经》了。

    《道德经》的经字有门的意思。经者,径也,也就是引领我们走入大道的入门一把钥匙。虽然,《道德经》通篇在讲“道”,实际上《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于自然,这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不谋而合的。

    “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自然和自然地协调,统一,可持续的发展,儒家讲到要敬天爱人,这是一脉相承的自然哲学本源论。

    江味农居士在注解《金刚经》的时候,讲到经有贯摄常法之义。

    “贯”上合天地之道,下契君子之德,这是说他们条理清晰,语言次地分明,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就好像《论语》里面讲到的,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比喻是说就好像用线把很多珍珠穿起来才能成为装饰品。

    《道德经》摄所化之机,作为宇宙万有的本源,道无所不彰,无所不显,所化范围之大无有边际。

    “道”不仅涵盖了儒释道三家包括诸子百家,以及现在人文,社科,心理等等知识都在大道的范围之内,所以正因为大道无有边际,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法则,刚也,圣人效法天之道,制定了种种教化众生的圣贤之道。

    圣人化生世间,为众生说种种解脱之法。

    常是亘古不变的,和真理类似,但不等同于真理,法则是圣人教化众生的种种言论和著述,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度和指南。

    《刘梦得文集·天论上》里面有顺说道,“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梦得先生的观点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道德经》的钥匙,这部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也就是说这部经上半部讲的是“天之道“,下本部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圣人模仿效法天之道制定的圣贤君子之道,也就是古人读书要追求的三个境界,圣贤君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运行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那么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既神秘又不神秘,如果你把它认为是神秘未知的领域他就神秘,你认为他不神秘,就不神秘。实际上,天之道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首先,我们要明白天之道的“体”,也就是它的“本体”是“心物一元”,心物一元也和朴素唯物辩证观一脉相乘,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永恒的不变的,但是他又是时刻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为什么天之道的本体是不变的,因为宇宙万有的本源,它的运行法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虽然不会变,但是依照本体的起用是不断变化的。

    宇宙万物,森罗万象,依据这个本体发生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不变来应万变。

    我们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这个变化取决于我们周边的环境,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呢,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我们的知识文化日益增加,我们的道德品质日益减少或者减损,这能说得通吗?如果我们的道德品质日益减损,如何达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大道无形的境界呢。

    实际上,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学问要做加法,我们修学悟道要做减法,把内心的贪婪,恐惧,欲望,随着学问的不断增加而不断的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战胜了贪婪恐惧和欲望,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这算得上是道德学问成就了。

    那么,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圣人面对外面环境不为所动,《论语》里面记载孔子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能够坚持不为外镜动摇的人,不断给自己做减法,与此同时,他的道德学问不断增加,心越来越安定,道理慢慢的清楚明白了,所以,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见,君子合其德,求其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始无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掌握了天之道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天之道的准则为人处世,才是圣贤君子应该有的人之道。

    一窥《道德经》的面目,我们从此进入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的神奇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道形无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hn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