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简书上的友友的成分构成,主要是热爱文艺的人或者说是热爱写作,从事创作的人居多;这一点从我发布的几篇小说的转载阅读和关注点赞数的增量,就可看出,并以此为佐证。
友友问我,怎么没有新的短篇小说发布?
实话实说,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是要选材严,开掘深。而我不能多写出来,只能做看客的份;每每看见简书上的好友好文,大有“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来”之感。
随便写写随笔散文类的作文,可以有感而发就写了,好不好,友友喜欢不喜欢,大都难以考虑周全,不过是聊以自慰,承兑日更,怀旧感伤而已。也如这一篇。
近日多看小小说,颇有感觉;现代人生活节凑快,长篇大论无暇顾及,小小说就阅读量来说,就占着先机。我试图写一组小小说,练练手。
另一个任务,主要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颇有相见恨晚——美言美句令人惊诧,句句入心,免不了整段抄录,以资备案。
朱先生谈文艺的警句颇多,现趸现卖,一共学习。
他说:“文艺是人生世相的返照,离开观照,就不能生存。”
这主要是确定了文艺的属性,强调的很致密,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他接着讲到:“文艺,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作者寓情于景,读者因景生情”
这是确定了作者写作的基本美学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一章诗,写出一串意象、一副景致、一幕戏剧动态。这是有形的,可见的。但作者本心远不如此,又表达了一种时序变迁的感慨。由此我们看出:
“情感是内在的——属我的、主观的、热烈的,也是变动不居,可以体验,而不可直接描绘的;”
那么意象在哪里呢?
“意象是外在的——属物的,客观的,冷静的,成形既常住,可以直接描绘,而却不必须使任何人都可以借以有体验的。”
这一段话,把写作中如何使情感与意象的融合,而融合之后的东西,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文学。
张爱玲也说过:“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把这些话,打包在一起理解,就是敲黑板,需要记下的重点,也是写作者实践的路径。
“观照”,就是想象,就是直觉。对于写作者,“若只有情感,而无观照,还是站在文艺的门外。”
打开文艺之门的钥匙,就是情感必须要有观照,生活也好,经验也罢,都必须成为观照的对象,这个“观照”就是打开文艺之门的钥匙。
说的再直白一些;风尘女虽有情感的丧失,苦在心里,写不出来,那她一定不是作家;但作家,就一定能写出她的生活和心思。而作家靠的不是经验,而是观照;不是体验的,而是想象。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