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愿意被批评,小孩子也是。
即便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批评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不然不仅起不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作用,有可能还会让孩子反感。
在心理学上,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如果家长批评的形式是唠叨,或者不断翻旧账,孩子一定会厌烦、逆反。
所以,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限,最好是“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并且,还有一个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可以运用。
这个公式是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的,公式如下:
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表达期望。
在《儿童行为密码》一书中,对上述公式进行了阐述——
陈述事实,就是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
确认可罚性,就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给出批评的理由;
表达感受(痛苦),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生气。
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是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认为他依然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你依然非常爱他)。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最后是“表达期望”,即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当然,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这个目的,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不要跑偏。同时还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