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安静”,周国平用之喻“人生最好的境界”,我窃用一下,专指教学最好的境界。“丰富”,是因为教师洞察了教学内容和教育本质后所拥有的智慧,因这智慧,教学丰姿摇曳;“安静”是因为教师透视教学浮躁和功利之后的心静,因这心静,教学静如流水。教学的“丰富的安静”,就是教学应去躁就静,静中流转着学生们知情意的火花,蕴藉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内涵,课的灵魂深邃地流转不已。
教学要“丰富”,教师得先“丰富”。教师的“丰富”最核心的是指剥去人为制造的虚假泡沫,紧紧抓住教学的本质。新课改,经由专家层面的理念话语、行政层面的行政话语、学校层面的实践话语的不断推进、转化和深入,作为课改的真正实践者,我们一线教师也由学习初的质疑或徘徊或观望或懵懂,到实践初的迷茫或焦灼或迷失或无从,再到实践纵深后的释疑、明朗、从容,积淀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和理性的宝藏。对作为教改最重要阵地的课堂,一线教师当以当家人的姿态和安静的心态来从微观、宏观上盘点经验和教训,遵循教学规律,实事求是,发出真正属于我们的话语。真爱教育,并能追求真教育,才能真正“安静”下来,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教学才能真正“丰富的安静”,正所谓“三尺讲台有真爱,锦绣心机课里藏”。
教学要“安静”,教师得先“安静”。教学并非完全排斥闹,但一闹易躁,虽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难掩其思想的空虚和贫乏。从教师的“独角戏”到师生的“双簧戏”到学生的“表演戏”,十八般武艺尽情展示,拳声喝彩雷鸣,喧嚣而张扬,尤以引领风骚的各流“公开课”为盛。“表演课已完全偏离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正常轨道,是一种教学腐败行为,应当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杨庆余《中国教育报》)时至今日,痛定思痛,躁急何如哉。
教学要“丰富的安静”是新课程改的必然要求。新课改最鲜亮的旗帜之一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的本质是自我的对话,其他一切形式的对话,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与文本的对话,皆归结于学生自我的对话,让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语)。没有自我的对话,课堂教学的其它手段只是毛,皮之不附,毛将焉存?难道没有了热闹,搞得就不是新课改?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之浮躁之心不去,课堂教学一日不静,学生学习一日不静,新课改一日不成。反过来说,求得“安静”,并非无所事事放任不管,而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渗透着教学智慧的、能孕育和促进学习生成的“入禅”式的氛围,践行的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这对教师的挑战更大。
教学要“丰富”的安静。“丰富”指两个层面,一是能“入乎其内”的原内容,二是“出乎其外”的生成内容。
先说第一个层面。内容的“丰富”,我想主要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课程目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并非齐头并重,而是每每有所侧重,不过,我们还是太忽视了精神情感的份量,就是重视,也多是形式上的,并未真正触及学生灵魂。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丰富”的内容是外在于学生的,还是内在于学生的,或者多大程度上内在于学生?丰富的内容由外而内,需要教师创造适宜的条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自由而安静的心理环境,只有如此,才能“入乎其内”。
再说第二个层面。“丰富”的原内容,经由学生内心的选择、整合、淬锻,最终凝成自己的“丰富”知识,并收获精神的愉悦或痛苦。这种学习生成的过程,是静水流深,是默默的地表下岩浆的沸腾;学习的生成内容,是巧夺天工的杰作,充满灵性的雪之莲。这种“出乎其外”的生成内容,才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是新课改的苦心之处,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在,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美妙最强劲的旋律。
“丰富的安静”,是教育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的真品格。
周国平说:“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丰富的安静”,我们教学,当以此为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