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本书,也是只是被标题吸引。在读某本书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书的内容,只能根据标题、目录、简介等信息,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兴趣。
扉页
- 练习不是重复
- 练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 找到正确的方法" 刻意练习"
从第一张作者就提出任何工作能力或者生活技能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但是仅仅是练习就够了吗?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靠不断的重复练习。后面第一章节,作者提出,"1万小时定律" 并不完全对。我的理解,练习在另一个层面刻意认为是学习。
我们知道在初中或者高中,总有那么几头头脑发达的牲口,你不会的数学题,他会;老师没讲过的,他会;老师不会的,tmd他也会。大家都应该想过,他“明明”没有比你多早起或者多晚睡,时间都一样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别人说他们是“天才”,老师说人家“会”学习。什么是天才,什么是会学习,终究来说是学习方法。当时的年龄并没有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是不会学习的。作者的观点也是—— 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刻意去练习。
天才真的存在吗
第一章作者举了两个天才的例子,一个是音乐届的奇才——莫扎特;一个是记忆天才——史蒂夫。 莫扎特我们大概都听过,是一个很有名做音乐的,很小的时候便能熟练的将听到的声音准确定位到音调,具体的我也不懂,作者说的很牛逼。针对这个情况,为了证明莫扎特不是天才,做了一个实验:将24名年龄相仿的孩子,用特定的方法来去让他们去学习识别音调。过了一年后,这些孩子大多数也都能识别音调。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大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一个关于记忆力的:每次随机念出一串数字:3、5、2、1 ... 让另一个人去记,每天一个小时,经过了4次 ,他们记住了8-9个数字,最后的结果也是不超过10个。但是当他们在一个长跑运动员——史蒂夫的实验中,发现他能准确的记到80个数字。
这两个天才,作者提出,莫扎特是因为从小做音乐老师的父亲专职去锻炼他成为音乐家;而史蒂夫,则是通过自己的方法,比如:78280324,1978年2月8号3点24,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记录一些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了30个数字之后,史蒂夫又换了一种方法,3/4个数字为一组,具体如何做,我尝试过半小时,最多到9个数字。
个人理解
抛开故事的真实性,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一、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只要正确的方法训练,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
二、天才都是时代的产物。
你觉得之前的汽车之父——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 是天才吗?
奔驰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但是那时候生产的汽车,以现在来比,不知道落后多少。
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方法,然后多于别人的努力时间,你就有可能是当下的“天才”。如果,当一项技能或者方法被大众所普遍,你只能是一万种人里的一种,无法成为一万零一。
网友评论